叁木笙笙 作品

第十七章:读书衣服猪肉铺,拜访坊正

赵书韵和林婉儿皆是面色沉沉。*0$??0-小§说¤:网eˉ~ t#已t£`发£]布?~最¤新*?-章3<节?.

“金山府确实遇袭了,知府衙门一众官员尽数被砍了脑袋。那帮人烧杀抢掠,几乎焚毁了半座城池。”

林婉儿语速极快的说完从娘家听来的消息,赵书韵立马接话。

“我爹说朝廷已经派了舟山那边的齐将军带兵剿匪,至于是不是倭寇还不好说,不过遇袭的都是富裕些的府城。”

“咱们雁南镇虽然水网交错,但河道细窄,开不了大船,那帮贼子应当不会来。”

话虽如此,可对于婆母安排,赵书韵还是举双手赞成。

东西藏好,日子还得照样过。

眼看着太阳下了山,孟舒跟着大儿媳进了厨房。

干家务的日子,都是妯娌三个自己排的,今天的晚饭轮到了赵书韵。

大儿媳和其他两个媳妇不同,格外舍得放东西。

孟舒便没上手,带着老二夫妻将猪肉镇在了井口。

很快,一家子的饭就做好了。

赵书韵厨艺倒是不错,香喷喷的春菜肉丁,一大份的鸡蛋豆花汤,十来张酥脆的薄饼。

孟舒喝了一口豆花蛋汤,薄饼卷着咸香浓郁的春菜肉丁。

一口咬下,薄饼酥脆的麦香包裹着咸香鲜嫩的春菜肉丁进入口腔,香的人魂都要飘起来。

“晤!书韵好手艺。我得书城 追最新璋劫”

孟舒吃完顺手给坐她斜对面的的小四也卷了一个。

瞧着小家伙腮帮子鼓鼓的小模样,开心的弯了弯眼睛,看向李初月。

“我让你带小四去上户籍你去了没有?”

李初月闻言放了筷子,抬眸感激道:“今早刚弄好,写了夫君的姓,名字儿媳和夫君商量过,就叫知恩。”

孟舒从碗中抬眸:“顾知恩?不错,是个好名字,等过段日子安稳下来,知礼,知义,知恩,知廉全都去开蒙。”

几个小家伙,老大家的知礼已经十岁了,老二家大小子知义八岁,和小四知恩同岁,而老三家的小五知廉也已经七岁了。

老太太不许孙儿去念书,全靠大儿媳平日在家教。

孟舒实在看不过眼,小孩子不读书像话吗。

又不是拿不出钱,实在没钱不是还有两个厉害的亲家嘛。

为了孩子念书,不丢人。

不过镇上没女学,三个小丫头,只能继续跟着大儿媳学了。

吃过晚饭,二媳妇负责收尾。

看时间还早,孟舒把之前在二媳妇娘家铺子买的布料拿了出来。

“开春天气也暖和了,书韵,初月你俩和四丫一起,给孩子们每人做一套衣服,拢共就三个颜色,你们自个看着配,剩下的料子你们姑嫂四个每人做一套。o¨%兰-e*兰ˉ?文?学? £}-最!新e章??节¤o更+新2#?快|(”

“这怎么行,还是先给娘做吧。”

大儿媳赵书韵起身推拒,婆母都没做新衣服,她们这些小辈先做了。

传出去像什么话,邻里该说她们不孝了。

孟舒脸一昂,佯装得意道:“娘在铺子里买了成衣穿,再说,我衣服多着呢,不必管我。”

大儿媳这才喜滋滋的应了下来。

李初月看着一堆布料,更是喜的不知道手往哪里放的好。

高兴的眼泪珠子都掉出来了。

“这孩子,哭什么?”

李初月红着眼,感激的看向婆母:

“娘,儿媳就是高兴,太高兴了!家里日子不容易,您还记着给我们做衣服,我们以后一定好好干活,让你过好日子!”

这几天下来,她是真的感激。

嫁过来这些多年,婆母终于接纳了她的知恩想,如今不仅吃食衣服有小四的份,就连读书也没说落下小四。

这让她如何不激动。

对于丈夫和婆母作闹的事情,她一直觉得心中有愧。

可婆婆她对自己和孩子,也确实......过于严苛了些。

如今婆母能想通,她是真的既感动,又高兴。

只要她的孩子好好的,自己做什么都行。

“傻闺女!快去帮你大嫂量尺寸,那帮皮猴子,你大嫂一个人可忙不过来。”

孟舒安慰的拍了拍李初月的肩膀,出了房门,带着刚收拾完厨房的二儿媳进了准备开肉铺的房间。

今夜圆月明亮,即便不点烛火,铺子里亮堂堂的,恍如白昼。

等把一家子都忙活好,外头的更夫已经走过两趟了。

她揉了揉酸痛的腰背,洗了把脸就进了被窝。

一夜无话。

翌日一早,孟舒起床的时候已经不早了。

吃过早饭,拉着挖了一夜地窖的二儿子,将猪肉从井里搬出来,又把孟母肉铺的木头牌子挂在外头。

孟舒筹备多日的猪肉铺,便正是开张了。

二媳妇林婉儿将杂货铺托给李初月和顾青青照顾。

自个跑到隔壁肉铺,帮婆婆撑场子。

不知是不是受了匪贼的影响,今日出门的人格外的多。

一整只猪,一个上午的时间已经全部卖空。

之前约好了隔天送一次货,下一只猪要明天一早才来。

首次创业的孟舒,只能大中午就关了铺子。

左右无事,孟舒干脆换了身衣服,提了预留的一提猪肉。

出门往坊正家走去。

雁南镇虽然不大,却也分了东南西北四个坊市。

由四个坊正协调管理。

而方圆几百里的乡镇村庄,都隶书雁南县衙管理。

因原先的县城在张公治水时候被淹没,为纪念张公,此地不在设县,朝廷便索性将县衙放雁南镇。

而顾家所在的,正是朝南坊。

孟舒沿河路绕过豆腐店个几家食肆,出了槐花巷往东拐,在穿过两个小巷,便是坊正家的院子。

二进的宅院门口,是祖上出过举人特有的石柱牌坊。

牌坊内,是一排栓马柱,再往里便是朱红正门。

但孟舒这种小角色,显然是不配从此处进入的,只能绕道房侧的角门去。

因着大孙子前天来打过招呼,虽然她昨天忙忘了,但在塞了守门婆子两个铜板后,还是顺利的进了陈府。

陈家也算当地大族,如今虽无人在朝为官,却也同样出了两个秀才,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因此格外在乎名声,对待乡邻也是格外和善。

不过她并没有见到坊正陈老爷,寻常小事都是陈府管家负责,和原主也算相熟。

“这不是孟老太太嘛,昨个您说要来,我们老爷在家等了您一整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