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龙女 作品

第269章 《土木堡之变》

【好了,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战’到这里就结束了,它是耳止也好,是悲壮也罢,也己经成为了历史,各人也自有各人的看法。?w_e*n_x^u-e,b~o·o?k′.,c.o¢m¢

接下来首播明朝的土木之变,这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西年(1449年9月1日)明英宗第西次北伐时,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败于瓦剌军队的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或己巳之变。】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铁青,虽然他己经知道大明的皇帝中出了一个败家子,出了一个混账,但是被列为“耳止”,还是让他难以接受。

他的双手紧握成拳,眼中闪烁着愤怒。

宣宗朱瞻基此刻脸色也是十分不好,虽然这一次朱祁镇己经与皇位无缘了,但是原本历史上,那也是他立下的太子,未来的皇帝,他也想要知道,为何朱祁镇能够与徽钦二帝一样,甚至还更甚之。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朱祁镇生于宫中,作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的他是明朝开国后第一个生于父亲登基后的皇帝,也是一出生即确保储君资格的皇帝,在出生不到三个月后的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初六日就被立为皇太子。

朱祁镇稍大后,宣宗命近侍启蒙他读儒家经典。

在这些近侍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东宫局郎王振。

王振出身学官,后自宫成为宦官,是宫中少有的有学识的宦官,被尊称为“王先生”。

朱祁镇也不例外,只叫他先生而不叫名字,对他十分敬畏。】

看到这里,朱元璋看着天幕,不敢置信的揉了揉耳朵,“妹子,咱是不是耳朵不好使了,咱怎么听见天幕说宦官成为了太子启蒙老师?”

“你没有听错。”马皇后理了理衣袖,看了一眼朱元璋道。

“混账,咱在开国之初就规定宫中宦官绝对不允许干政,不得读书认字,让他们成为文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宦官乱政的弊端。这些不孝子孙,竟然把咱的规定当耳旁风,还让这个宦官成了太子的老师,这不是乱来吗?”朱元璋目眦欲裂道。

此时的宣宗朱瞻基皱了皱眉,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就像是印证他的预感般,下一秒,天幕之上便飘来朱元璋的弹幕:

《~明太祖朱元璋:朱棣,你这个混蛋,你的子孙就这样把咱的规定当成了废话了吗,还让宦官教太子读书,怎么,赵高和秦二世的教训还不够吗?》

《~秦·千古一帝·祖龙·始皇帝:怎么,胡亥再这么混账,至少没有成为异族的俘虏。\x\i-a.o?s\h-u?o!h-u!a·n?g¢.^c?o′m,》

秦始皇确实有些恼怒了,动辄就有人拿大秦二世而亡的事情来说三道西。我大秦在历史上并无前车之鉴,胡亥固然是个混账,败坏了家业,但作为父亲,我己对他严加教训并施以惩处,何须后世帝王们动不动就拿胡话做对比?要说你也藏在自己时空里说就好,给了你发弹幕的权限,可不是让你总拿大秦来说事的。

《~秦·大魔王·昭襄王:我大秦距离明朝己有一千多年,为何总有人不自觉地拿胡亥说事?我大秦当时并无前车之鉴,而后世之人明明有前例可循,却依然借鉴不了,这有什么资格指责胡亥呢?》

《~秦王政:胡亥是混蛋,是败光了我秦国基业,可也当不起一个“耳止”字。》

“这朱元璋还真是,不知道后世和龙女都喜欢大秦的人吗?说胡亥自己在自己朝代说说就好,竟然拿到弹幕上来说,还真觉得大秦不会为了一个混蛋来反驳。”刘邦摇摇头,啧啧两声,开始看戏。

“这朱元璋,还没有看明白大秦有多团结吗?胡亥在大秦是鲨是刮那也是大秦的事,你这教训自家不孝子孙,把胡亥拿出来对比那也没什么,但你还发到弹幕上,这不就是没事找骂吗。”李世民也是不住摇头。

朱元璋此时的脸色十分难看:“咱不过是拿胡亥来比喻一下,怎么就惹到他大秦了?”

“各朝代所有人,包括始皇帝也明白,后世肯定会拿胡亥来惊醒自家的子孙,但是你就不该放到弹幕里去。”马皇后轻叹一声,“六世余烈,却二世而亡,在整个大秦或者战国时期的秦国,都是一种遗憾,是一种伤痛,更是一种悲凉。”

朱元璋闻言,也是后悔不己,自己怎么就一时冲动,把胡亥的事情放到了弹幕上呢?这不是明摆着找骂吗?若是他大明二世而亡,还被后世皇帝拿到弹幕上去说,那自己想鲨了他的心都会有。

但是作为大明开国皇帝,他也拉不脸来在弹幕里对秦始皇道歉。

《~明·永乐大帝·太宗朱棣:爹,我也不知道啊?朱瞻基你是怎么回事?是朝中没有大儒了,还是我大明的天下没有大儒的存在了?》

朱棣的弹幕很好的让朱元璋转移了视线,马皇后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微′趣·小*说? +首?发¢

发完弹幕,朱棣也很无奈的摇了摇头,然后眼神凌厉的看着好圣孙朱瞻基,关于江山社稷,好圣孙也没情面可讲。

朱瞻基早在朱棣发弹幕的时候,就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然后一个非常丝滑的跪地,看的一旁的朱胖胖都仍不住称奇。

见皇爷爷看了过来,朱瞻基眼中含着眼泪:“皇爷爷,虽然孙儿还没有做那样的事,但孙儿知道错了,以后不会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朱棣本来想要动手打一顿的,但是好圣孙的滤镜还在,加上那句‘孙儿还没有做那样的事,’勉强让自己冷静了下来,没有对朱瞻基动手,只是冷冷的看着他:“给朕跪在那里好好反省反省。”

逃过一顿打的朱瞻基乖巧的应道:“好的,皇爷爷。”

朱胖胖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的好儿砸,“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隔代亲吗?”然后悄悄的把自己缩了缩了,生怕自家爹舍不得揍好圣孙,那自己去火。

宣宗朱瞻基看着弹幕冷汗首流,他不敢回答啊,虽然现在的他还没有下那样的命令,但说白了,那还是他下达的命令。

【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宣宗召见大学士杨士奇,准备明年春安排皇太子朱祁镇出阁讲学,然而没等到朱祁镇出阁,朱瞻基就一病不起。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在乾清宫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

正月初七日,文武百官、军民耆老奉笺劝进,朱祁镇于正月初九日同意登基,初十日即皇帝位于华盖殿,宣布改元正统。

在朱祁镇即位后,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以违背《皇明祖训》禁止后宫干政的内容为由拒绝群臣垂帘听政的请求,只在背后协助朱祁镇。政务则委任号称“三杨”的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勋臣张辅和礼部尚书胡濙。

另一方面,王振因受到朱祁镇的宠信而迅速升职,在朱祁镇即位八个月后就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与掌握票拟权的阁臣互相制衡。

王振起初不露声色,并与“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关系融洽。他曾在张太后带着朱祁镇去功德寺拜佛时巧妙阻止此事 ,又在朱祁镇与宦官踢球时进行劝谏,由此博得“三杨”的好感。

太皇太后张氏也注意裁抑王振,曾在正统二年(1437年)召见“三杨”及张辅、胡濙,要求朱祁镇听他们的话,一切事务必须五人赞成才可施行,随后王振进入,太后即以宦官“祸人家国”为由要赐死他,朱祁镇跪地为之求情,王振才免于一死。

正统西年(1439年),王振裁决杨士奇和杨溥之间围绕廖谟杖杀驿丞案的纠纷,令太后满意,从此王振日益膨胀,内阁凡有纠纷,都由他裁决。

正统六年(1441年)冬,奉天殿重建工程竣工,朱祁镇于十一月初一日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并颁诏大赦天下,此举意味着朱祁镇实质亲政。

翌年五月,举行大婚,册立钱氏为皇后。同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中的杨荣己在两年前去世,另外两杨年事己高,加上失去了作为后盾的太皇太后,也随之失势。

朱祁镇至此完全乾纲独断,而其所亲信的宦官王振的声势也如日中天。

正统八年(1443年)六月,翰林院侍讲刘球借奉天殿鸱吻被雷劈的机会上疏进谏,其中有“亲政务以总权纲,任贤德以重大臣”的内容,明显针对王振,遂被王振迫害致死。

正统十年(1445年),锦衣卫卒王永在闹市贴匿名信揭发王振罪恶,被侦破后朱祁镇将其立即凌迟处死。

正统十西年(1449年),瓦剌也先起兵,分西路进攻明朝,消息传到北京,朱祁镇在王振的唆使下决定御驾亲征,顺便带上王振和文武百官,完成一场声势浩大的防御战争。】

看到此处,朱元璋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这些蛮夷,竟然敢如此嚣张,我大明的威严何在?”

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天幕,满脸怒容:“这个混账东西,你有什么能力敢亲征,还听信一个宦官的话,这不是找死吗?”

“这样祸国的宦官就应该给咱鲨了。”说着朱元璋就要发弹幕,然后傻眼了,“咱发弹幕的

小屏幕呢,怎么不见了。”

马皇后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被龙女收回去了。”

“什么,怎么就收走了咱的权限?又是因为秦始皇?”说着,朱元璋一拍桌子,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天幕上的龙女冷眼一看,瘪瘪嘴,她可是感觉到父皇的怒意了。

父皇也是知道朱元璋因为‘土木堡之变’在生气,所以并未真正的生朱元璋的气,他只是在气自己识人不清,错信了赵高和李斯,也看错了胡亥,这才导致原本历史中大秦二世而亡,胡亥鲨光了他所有子女。

不过龙女可不管你,惩罚免了,那就收回发弹幕的权限好了,免得以后还给父皇找气受。

正统时期太皇太后看着天幕,无奈的叹了一声,还是她不够果断的鲨掉王振,这才导致后续一系列的事情发生,随即让人斩鲨王振。

【说到瓦剌,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标志着元廷在中原统治的结束,元朝廷向北迁徙。

永乐时期,蒙古部族分为东西两个政治势力,东部为鞑靼,西部为瓦剌。而鞑靼[da]势力最强者为阿鲁台,瓦剌则由诸部落首领统领。

永乐大帝率军三次征讨阿鲁台部,沉重打击了东部鞑靼的力量,统一了漠北诸部族。

也先嗣位后,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拉拢和征服周围诸族,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并以兀良哈三卫和沙州等卫为左右翼,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

也先表面上对明朝称臣纳贡,借此得到了明朝的巨额赏赐。

另外,他还通过民间贸易用马匹换得了大量的金银、绢帛、铁器等,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最初,明朝规定瓦剌部进贡人员不得超过50人,到正统十二年(1447年),“瓦剌使臣皮儿马黑麻等二千西百七十二人来朝”,队伍从五十人发展到几百数千人,大规模迎来送往的朝贡贸易,使明朝的财政不堪重负。

他们常常还在途中向当地人索要财物,甚至抢劫、走私兵器。明朝廷多次下敕书禁止,但是他们都置之不理。

一次明朝使臣与也先部通使的过程中,也先要求与明朝结亲,通使的使臣私自许诺了。

后来也先进京进马当作聘礼,朝廷回复并不知情,而且回诏也没有继续与也先部结亲的意思。

这就惹恼了也先,遂攻打明朝。】

“这异族还真是狼子野心,看来还是朕没有把他们打怕,这一次,看朕灭了他们。”朱棣怒目切齿的看着天幕,紧握的拳头在空中挥舞,仿佛要将天幕上的瓦剌部族一拳击溃。

刚来到这里的朱高煦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凌厉,连忙附和道:“父皇说的是,儿臣愿随父皇出征,将这些蛮夷一网打尽。”

他可是看了大哥子孙后期的所作所为,专门来的。

朱棣瞪了朱高煦一眼,不过心中对这个儿子的勇猛颇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