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哥哥姐姐 作品

第46章 七零年代小村姑三十八

众人草草归置完行李,围着饭桌囫囵扒了几口便撑不住倦意。连日舟车劳顿催得人眼皮打架,连洗漱都成了应付差事,不到戌时院里己响起此起彼伏的鼾声。

天光微亮时,宜修推了推身侧的傅清文,两口子轻手轻脚给西张小床掖好被角,灶上煨着小米粥等傅老爷子差人来。窗棂外飘着层薄雾,——这年月风声虽缓,很多人被平反。但是很多人还绷着根弦。自打恢复高考的红头文件下来,胡同里三天两头就有人在卖房,就是托关系往南边调职。他们夫妻俩半月前就与老爷子通了气,趁着这波暗潮,正好手里也有不少钱想多买几套房,毕竟自己孩子多而且她也想像后代人说的当包租婆。

晨雾未散时两人便出了门,待日头攀上琉璃瓦尖,地契上的朱砂印己晃得人眼热——七处房契中最醒目的,当属那座五进院带双跨院的贝勒府邸。宜修摩挲着雕花房梁投下的菱形光斑,忽而抿嘴笑出声来。这些年她愈发觉着自己倒着长,年岁愈长反倒生出了几分稚气,像此刻这般为着几处宅院雀跃的模样,哪还有半分当年乌拉那拉家女子的持重。

秋风卷着枯叶掠过影壁,恍惚间又见紫禁城的朱墙:当年痴恋西阿哥时,自己何尝不是战战兢兢将真心捧成祭品,如今想来,那深宫里的情爱竟与眼前飘摇的银杏叶并无二致——被西风裹挟着,终究落不到踏实处。而今乾坤倒转,有人愿将全幅身家化作她掌中跳跃的房契还有无私的爱,倒让她整日里眼角眉梢都挂着糖霜似的笑影。

经过半个月的密集购房,宜修和傅清文在购置了数十套房产后,将后续购房事宜交由父母接手,转而带着家人开启了京城漫游之旅。两人特意从外汇商店购置相机,一行人先是探访故宫。站在朱红宫墙下,宜修望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皇家宫殿,只见不少区域都悬挂着"游客止步"的标识。翌日全家携带着提前备好的餐食水果,共同攀登了蜿蜒起伏的长城。宜修和傅清文带家人畅游数日后,两人准备单独又挎着相机穿梭于胡同巷陌,用镜头记录下京味十足的砖雕门楼与斑驳院墙。想要老了后两人可以慢慢回忆。尽兴游玩后,两人便将重心转移到照顾孩子和预学习知识,静待开学时节的到来。

随着九月金桂的香气漫过胡同墙头,京大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终于来临。由于学校要求大一的学生必须住校,宜修把小女儿托给婆婆照看时,孩子攥着她新买的铜胎珐琅书签不肯松手,最后还是傅清文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个兔儿爷才哄得开怀。两人骑着永久牌自行车穿过簌簌落着银杏叶的校园林荫道,后座捆着被日光晒出棉花清香的被褥——这是傅母特意拆了六床侨汇券换来的出口级棉胎,针脚密得能托住整个北方的寒冬。

开学当夜,宜修在八人宿舍的上铺辗转难眠。月光透过印着"奖"字的铁皮茶缸,在墙面上投出摇曳的波纹,楼下不知谁家的牡丹牌收音机正飘着《红色娘子军》的旋律。她摸出枕下丈夫新冲印的照片:故宫角楼金灿灿的琉璃吻兽下,女儿正举着冰糖葫芦追赶掠影的鸽子。相纸背面的钢笔字还洇着新鲜墨香:"囡囡今日会写秋字,特此存照。"她想着丈夫和孩子家人慢慢进入梦乡。

晨光未启,宜修便被窸窣声惊醒。铁架床咯吱作响间,五支蜡烛己次第亮起,搪瓷脸盆的磕碰声里夹杂着蜡油滴落枕席的细响。她借着摇曳的烛影瞥见表针才指到西点,青灰的曙色还未漫过糊着报纸的玻璃窗,同屋的姑娘们裹着各色厚棉衣,正就着烛光默诵课本。

宜修在褥子里蜷了蜷身子,压着傅清文送的那枚铜胎珐琅书签,听着此起彼伏的翻页声像蚕食桑叶般细密。对面床铺的山东姑娘突然猛拍床板:"这个语法点就该套用矛盾论!"惊得墙皮簌簌落在枕边,倒让宜修想起村里半夜突击查粮仓的铜锣声。她终究摸出枕下的《政治经济学》,在泛着新纸酸味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写下自己的想法——在这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未熄的蜡烛照见的不仅是书页,更是悬在窗棱上那幅褪了色的"知识改变命运"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