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客 作品

第八十三章 谁别放过谁?

    刘继恩此番南下,是想有着一番作为的。

    在接掌了汉军的指挥权后,刘继恩一改刘继业原先按兵不动的战术。

    刘继恩下令,军中的民夫前往周围树林砍材运木,准备就地打造攻城器械。

    当这道军令在全军传开后,汉军大营内一片哗然。

    临阵换将带来的最大危害,便是会让军心不稳。

    先前虽因刘继业顾大局,才没让汉军的内部局势彻底糜烂。

    然随着刘继业突然被罢免,一些负面情绪终归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汉军中。

    军心会不稳,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士卒心中的猜忌与疑虑。

    连身为主将的刘继业,在流言的攻势下都自身难保,更何况他们呢?

    类似的事,往年不是没发生过。

    当年郭威将汉隐帝问罪他的事公布于众,这直接让全军的情绪躁动起来。

    两万北汉军中的军官,可不全是河东本土人士。

    纵算是同为河东人士,河东内部亦派系林立,倾轧严重。

    在这两方面客观原因下,刘继业的突然下台,难免会让士兵们议论纷纷,猜忌重重。

    第二方面在于,刘继恩在军中没有一点威信。

    相较于赵德秀,刘继恩在北汉国内的地位更加尊贵。

    他几乎是全国上下默认的储君。

    而刘继恩的到来,更是手握圣旨,背靠皇权。

    然这两点在两万北汉军看来,可以用嗤之以鼻来形容。

    军队中,看重的是军功!

    之前北汉军能忠实执行刘继业的命令,在于刘继业的“无敌”名声是他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北汉军相信刘继业,会带领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现在“养尊处优,不知兵事”的刘继恩一上位,北汉军的心态登时就发生了变化。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是任何士兵的共识。

    对主将没信心,军心就会不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令人胆寒的情况,渐渐出现在汉军大营中。

    “殿下,近来营内已有逃兵出现。”

    卢赞满脸焦急的对刘继恩禀报道。

    不同于赵德秀,相较于将军的称呼,刘继恩更喜欢旁人称呼他为“殿下”。

    听闻卢赞的禀报后,饶是刘继恩再不通兵事,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唐末以来,由于战争太过频繁残酷,逃兵的事时有发生。

    而这件事是当世任何将领,都十分忌惮的。

    因为逃亡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要是不及时制止,迟早会蔓延至全军。

    到了那一步,不用敌人冲杀,己方就得先崩溃。

    “抓住他们,杀!”

    听到卢赞的禀告后,刘继恩咬牙切齿地下令道。

    刘继恩想起当年他祖父刘旻,在面对逃兵时的果断措施。

    除去面部刺字外,以杀止逃,是当世将领对逃兵的最常用做法。

    然刘继恩与刘旻能一样吗?

    刘旻当年是有军功在身的!

    杀戮,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然逃兵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军心不稳。

    这一深层原因若不解决,一味的杀戮到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而以当下情势而言,要想遏制住军中的逃亡之风不再蔓延,最佳方略就是撤军。

    在撤军回乡的号召下,军心尚能勉强收拾。

    军中不是没明白人。

    然一些明白人的劝说,哪能劝的动一意孤行,一心想着立功的“皇三代”刘继恩?

    刘继恩还想着攻打壶关,一战成名呢。

    刘继恩的一意孤行,导致军中的逃亡之风愈发严重。

    一开始还只是几位士兵,接着是十几位,后来甚至发展到一些低阶军官都开始逃亡。

    情势发展到这一步,军中的大部分将率都坐不住了。

    “殿下,退兵吧!”

    几乎军中能排的上号的将率,都来劝刘继恩尽早退兵。

    攻城本就不易,更何况现今军心不稳,汉军已有自身难保之际象。

    这时候再想着去攻城,那不是白白送死吗?

    在诸多将率的齐力谏阻下,刘继恩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本来刘继恩想着攻打壶关,近乎于头脑一热的决定,他心中并无长远的谋划。

    军中少数人谏阻,刘继恩倒还能坚持下,可一下子好像引起了众怒,刘继恩就不太敢继续了。

    在想起堂叔的下场后,刘继恩最后还是下达了退兵回国的命令。

    下达这命令时,刘继恩心中满是惋惜。

    他遗憾的看向壶关——赵贼!这次就先放过你。

    当刘继恩退兵的军令传遍全军后,全军中浮现一片欢呼雀跃之声。

    近来军中发生的变故,早让全军上下散失战心,只想着快些回到安全的国内。

    军中响起的阵阵庆祝退兵之声,引起了被软禁在帐内的刘继业的注意。

    这阵阵欢呼声落在刘继业耳中,让他满面愁容,忍不住连连叹气:

    “只盼赵德秀志在上党,不在我军。

    否则...”

    一想起那位将“诡道”玩的炉火纯青的对手,刘继业心中不详的预感愈演愈烈。

    ...

    因归心似箭,在军令下达的第二日,两万汉军就从大营内离开,缓缓朝着北汉的方向回军。

    得知这一军情后,赵德秀再不迟疑。

    他亲率数千宋军从壶关城内开拔而出,朝着两万北汉军追击而去。

    宋军出城追击的军情,很快就传至刘继恩手中。

    刚听闻这一军情时,刘继恩呆呆的愣了好一会。

    “他就数千兵马,竟敢弃城不守,选择追击我军?”

    刘继恩在恍惚之后,心中陡然浮现出怒气。

    “他太过小瞧我了!”

    刘继恩本来还觉得,可以暂时放过赵德秀。

    现在看来,是没这一必要了。

    刘继恩想回兵攻击宋军,然他太过高估了当下的汉军。

    汉军的兵力是远在宋军之上不错,然两万汉军当下皆无战心。

    另外宋军人数是少,然人数少代表机动性更高。

    宋军要是暂避锋芒,步步为营,汉军总不能一直追着他们跑吧。

    归心似箭的汉军,哪有心志跟宋军继续在他乡慢慢耗着。

    连下了几道军令,发现都无将领愿意回击宋军后,刘继恩气愤之余更不免忧伤。

    观这情势,是谁在不放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