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二,好多年轻的媳妇都要去娘家拜年,有孩子的更是把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年轻的两口子收拾的精神抖擞,牵着孩子,愉快的走在路上。?优\品?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我今天不准备去爸妈家,也没有人给我来拜年,我唯一的拜年客人就是妹妹,我把她挡了,约好初三一起去爸妈家。
今天我们村的王宁要给儿子结婚,我要去他家吃饭,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去热闹热闹。
一上腊月,每个村子里办喜事的就多了,有时一村有好几个,都忙的吃不过来了。就是家家都去上礼钱,觉得哪一家的酒席会好一点,就去那家吃。
以前我们这里要办喜事,都是提前请村子里的人去帮忙,前几天女人蒸馍,十几个人爬一个大案上揉面,要支两三个大案板,还有蒸馍比较好的人专门看碱。要蒸两三天的馍,蒸的馍要够这家正事那天吃,蒸馍时十几个女人一起叽叽喳喳,那是一个热闹 。
到了正事这一天,整个村庄都热闹非凡。*6′1·看~书,网· ?免\费\阅?读\开始忙碌起来。
几个关系好的早早就来打扮喜婆婆喜公公,给喜婆婆喜公公脸上都画上夸张的彩妆,公公的胸前衣服里还会塞两个充了气的气球,两个人头上带着用酒盒子做的帽子,穿着村子里秧歌队的衣服,婆婆举着我要抱孙子的牌子,公公举着我要洗尿布的牌子,等着婚车进村,炮声齐鸣,喜婆婆喜公公举着牌子绕着婚车跑,看热闹的人围站在周围不停的打趣。
中午女人们开始择菜,将它们洗净、切好,为即将到来的盛宴做准备。而男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从搭棚开始就一首忙碌着,到了正事这一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帮忙招呼着每一位客人,给席里上菜,供水,倒酒,上烟一首到吃完了打盘收拾桌子,都是他们的事。
宴会开始时,会选一个地方,支一张床板,一部分人负责打菜,剩的多的分开倒在盆子里,不多的就一起倒进桶里。′j\i¨n+g¨w_u\h·o,t¨e~l′.?c?o\m*打下来的碟子,碗筷的清洗都是女人们干的,负责想碗的用西个大盆盛好了水,一个里面放好洗洁精,一人一个小凳,坐在那里一排,有碗筷拿下来,他们就负责清洗,前面的在洗洁精水里洗干净,后面的在其他三个盆清洗一下就放在筐子里备用。
厨师是主人特意请来的专业人士,他在厨房里熟练地烹饪着各种美食,阵阵香气飘散出来,让人垂涎欲滴。而其他村民们也都纷纷前来帮忙,整个村庄都充满了忙碌而又欢快的气氛。
就连年纪大了的老人们也都闲不住,老太太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剥着蒜和葱,为厨师提供新鲜的佐料。老头们则拿着烟盒,热情地给客人们发烟,与他们寒暄着,招呼着大家尽情享受这欢乐的时光。
一个事下来,不但主人累,村子里所有人都累,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如今,街道上的食堂逐渐成为了人们待客的主要场所,与过去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冷清。过去那种热热闹闹的氛围似乎己经渐渐远去。
有些人不愿意选择街道办来举办活动,于是他们会请来专门的服务队。这些服务队通常由十几个人组成,他们可谓是无所不能。从搭建棚子到厨师烹饪美食,再到上菜和洗碗,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一手包办。
这样一来,村子里的人们去参加时,只需要送上礼金,然后尽情享受美食即可。然而,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了大家,但也使得婚礼失去了以往的热闹和欢乐。
来到王宁家,虽然不需要我们干活了,但给喜公公喜婆婆的画妆还是要有的,谁让我们几个关系好呢,怎么也得想办法给这场婚礼制造一些热闹的氛围。
孙娜拿来了她的化妆盒,起先,他们两个还想反抗,奈何招架不住我们人都,按住就画,其实那反抗也不是真的,谁家儿子结婚没有人去热闹一下那在村子里是没有人缘的。
把他们两个打扮妥当了,还有新郎官的叔叔婶婶们都一起画了。
化完妆后,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看着喜公公喜婆婆那夸张的模样,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今天的妆我们关系再好,也不白画,我们是要收费的,又把他们敲诈了一下,弄点钱去街道买糖和瓜子给大家分着吃。当然这些主家是备了的。
这时,婚车的喇叭声由远及近传来,鞭炮声瞬间响起,噼里啪啦震得人耳朵生疼。喜公公喜婆婆举着牌子,欢快地绕着婚车跑起来,那滑稽的样子引得周围的人阵阵喝彩。
宴会正
式开始,服务队的人有条不紊地端菜上菜。大家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谈天说地。我和几个好友坐在一起,回忆着过去村里办喜事时的那些趣事。虽然现在少了大家一起忙碌的热闹劲,但这场婚礼在我们的“折腾”下,还是充满了别样的欢乐。
酒足饭饱后,我们拿着“敲诈”来的钱去街道买了糖和瓜子,回到村里分给大家。大家吃着糖,听着我们的讲述,笑声再次回荡在村子里。这一天,在这看似不同又依旧熟悉的热闹中慢慢过去,而这份关于乡村婚礼的记忆,也在每个人心中愈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