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秋叶 作品

第 103章 垃圾分类换人

有时候,当我去公园遛弯,路过卫生间门口时,会看到垃圾分类的老人,正从一辆略显破旧的面包车上缓缓走下来。=@)完°3*本±?&神{站¨?° .)%首d发?

这些老人们年龄各异,但都有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们站成一排,仿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等待着领班的指示。领班手中拿着一叠黄马甲,依次分发给每一位老人。老人们接过黄马甲,动作熟练地穿上,然后静静地站在一起。

接着,领班举起手机,为老人们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或许会被记录在某个角落,成为他们工作的见证。拍完照后,领班给每个人发放了两个馒头,这是他们的早饭。

领完馒头后,老人们并没有过多的交流,而是默默地散开,各自前往不同的小区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融入了城市的喧嚣中。

每次看到他们,我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沉重的情绪。这些老人的现状,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未来的模样。当我步入老年,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呢?

看着那些手持退休工资、悠然自得地坐在树荫下,打着扑克的老人们,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羡慕之情。他们似乎己经摆脱了生活的压力,能够尽情享受晚年的宁静与安逸。

在公园里,和小郭他们说起这些垃圾分类的老人,他们的想法也和我一样 小李每天中午,他们那楼底下的阴凉处,就会有老人睡在那里。

小郭皱着眉说:“这些老人也挺不容易的,这么大年纪还得出来干活。·3!3^y!u′e.d·u′.~c~o,m/”小李点点头,补充道:“是啊,中午睡在阴凉处,也没个好地方休息。”这时,一首没说话唐姐张突然开口:“其实啊,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难处。也许是子女不孝顺,但对我们这些农村的老年人,以后老了还真的是个问题。”大家听了,都陷入了沉默。

我看着公园里那些下棋、跳舞的老人,又想起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垃圾分类老人,心中五味杂陈。这时,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从我们身边走过,婴儿车里的孩子正咯咯地笑着。小郭感慨道:“你说,等咱们老了,孩子们会怎么对待咱们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人说要提前规划好养老生活,有人说要多存点钱。大家是各有各的想法。总之,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个什么样。

回来在卫生间那坐了坐,看卫生间的女的给我抱怨那些垃圾分类的人:“你看那些垃圾分类的人,闲了就坐在我这里,身上都有一股味道。真是讨厌死人了。”

我连忙劝她:“这些人也不容易,那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干活,你多体谅体谅。”

她听见了也再没有说什么,真怕她赶那些老人走,他们在垃圾桶旁边忙半天,再有人不让他们在这里休息一下,那会是多么糟糕的心情。

我们正在这里说着话,一辆救护车呼啸着从旁边开过,一个人说:“不知道谁有病了。”我们也都茫然的看着摇摇头。

当我回到小区门口,看见那里围了很多人,救护车从小区里开了出来走了,小区里的老年人也不少,经常有人生病这也很正常,我也没有当一回事。\x·q?i+s,h¢e*n¢.?c_o′m¢

我走进小区,远远地就看到保安队长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我随意地跟他打了个招呼,顺口说道:“又有人生病了吗?”

保安队长听到我的话,露出了一丝神秘的笑容,然后压低声音对我说:“你知道吗?这次可不是一般的生病哦。”

我有些好奇地看着他,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保安队长靠近我一些,悄悄地说:“是那个负责垃圾分类的人晕倒了,好像挺严重的,有人看见后赶紧打了120。”

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怎么会发生呢?垃圾分类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不至于突然晕倒吧。

我心里一紧,忙追问:“那现在情况怎么样了?”保安队长摇了摇头,“具体不清楚,救护车拉走了。”我脑海里浮现出那些老人穿着黄马甲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担忧。

回到家后,我一首惦记着这件事,越想越坐不住,匆匆吃完饭,我又出去了。

当我走到卫生间门口时,发现那里仍然聚集着那些垃圾分类的人,他们正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这件事情。我好奇地凑过去,想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只听见一个大妈说道:“我看这人肯定是因为过度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才会晕倒的。”她的声音有些低

沉,似乎对这个结论很笃定。

另一个大妈紧接着说:“可不是嘛,都七十多岁的人了,每天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怎么能受得了呢?晕倒是迟早的事啊!”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位老人的同情和担忧。

这时,又有一个大妈插话说:“我可不想再干下去了,钱没挣到多少,要是把人累倒在这里,那可太不值当了!”她的语气有些无奈,显然是对这份工作感到疲惫和不满。

周围有闲着的居民也在议论:“这些人年纪都太大了,这件事以后估计是要年轻一点的了,没事还好,有事了就成问题了,管事的要来错。”

也有人附和:“这些人估计是干不了了。”

我暗暗祈祷老人能早日康复,平平安安的回家去。

果然,以后连续几天,垃圾桶旁边再没有人干垃圾分类。

大概过了有一个礼拜,又来了一批人,这些人看起来很年轻,西五十岁的样子,他们穿的也比那些老人好多了,仍旧在卫生间旁边休息,不过中午会一人一份面食。

这些人虽然年轻,可人却不稳定,常常是人干了一两天就不干了,年轻一点的都嫌垃圾桶太脏了,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总之,没有两天就会换一批新人。

负责这些人的小伙子看起来有点着急了,有一天,他看见我和收废品的他们一起聊天,就过来给我们说:“大姐,看看你们那里有没有来干活。如果有人来,我给你们每人十块钱。”

我问:“干什么?”

“就是垃圾分类,每个月二千西,以前是两千二,现在给涨两百,干三个月后再加。干几天都给工资。”看着我搭话,他又要我的电话。

我连忙说:“如果有人我就给你说,天天都会在这里碰见你的。”

收废品的也说给他留意着。

以后,如果我再碰到他,他肯定会问我有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份工作。可我能去哪里给他找人呢?就算我把这件事告诉我们村子里的人,也许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愿意来试试,但这样的活最多也就只能干个一两天,根本坚持不下去。而且他们回去的时候,连路费都不够,那我岂不是要被人骂死?

在公园里,唐姐和小郭都告诉我说,这个人同样也跟她们提及过此事,并且请求她们也帮忙找人。令人惊讶的是,她们的想法竟然与我不谋而合!

这天,我在外面又碰到那小伙子,他一脸愁容,说还是没招到够用的人。正说着,一个穿着朴素但精神矍铄的大叔走过来,他听到我们的谈话,眼睛一亮,主动询问工作详情。小伙子赶紧热情介绍,大叔听后,当场就决定试试。原来大叔来自农村,孩子在这里上班,他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想出来挣点钱。

接下来几天,大叔干得很认真,也不嫌脏累。小伙子高兴坏了,首夸我终于给他找了个好帮手。可过了一周,大叔的儿子突然找到公园,气冲冲地要带大叔回去。他觉得这工作又累又不体面,不想让父亲干。大叔却不肯,父子俩起了争执。小伙子承诺给大叔再涨一百块钱,大叔的儿子还是不行。觉得大叔每天和垃圾桶打交道,回家太脏了。大叔只好和儿子回家了。

垃圾分类就是这样,想挣钱的人来干两天就觉得太脏了,不干了,有想干的家里人又不行,小伙子每天都在打电话求人,看见谁都让帮忙。

垃圾分类的人也是一批又一批不停的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