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树 作品

第43章 总共一万一千八百多

一起二十来个人被安排上了一辆公共汽车。*s¨i¨l/u?x_s?w·./c?o\m~

这回不要车费,是县里知青办专门送知青去公社的。

路上到一个公社就有人下车,三十多分钟后,三家子公社到了。

下车的连施琦玉一起五个人,三男俩女。

他们背着大包小包站在陌生的地方一片茫然。

这时一个带红袖箍的中年女人跑过来,“是今天来的知青吧?都跟我走,接你们的人都来了。”

沿着大路走了五分钟,到了一处宽敞的空地,那里停着几辆车。

中年女人给五人分了去向,只有施琦玉一个人去钟家堡大队。

施琦玉走到一辆‘敞篷马车’前,拉车的是一匹鬃毛略显潦草的黄毛老马,赶车的是一位面容黝黑的老汉。

他穿一身补丁累补丁的薄袄子,灰白的发丝从破旧的瓜皮帽下钻出来,脸上皱纹又深又多,仿佛苦难显了形。

见到她老人忙把手从袖子里拿出来,有些无措道:“来了啊,快上车。”

话里带着口音,是施琦玉熟悉的北方话。

马车上有些柴草木屑,看着还算干净。

施琦玉爬上去在车辕坐下,老人挥了挥鞭子马儿就动起来。+秒.章-节?小/说*网? ?最_新?章/节?更,新,快¢

“大爷,怎么称呼您?”

大爷头朝她偏了偏,“我姓甘,大队的人都喊我老甘叔。我是咱们大队的老贫协,帮着管理知青点,你平时有啥事可以找我。”

老贫协?

施琦玉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称呼。

又打听几句,才知道一般是当地大队生活比较穷困、老实,或者老党员、老兵们分派的工作。

不算正式干部,领一些微薄的补贴,职能类似现代的辅警。

算是大队对这类人的照顾。

“老甘叔,我来之前往邮局寄了几个包裹,算时间应该到了,麻烦您带我往那边去一趟。”

“哎,行,你坐稳了。”

三家子公社不算大,一条笔首的主干道,两条分叉路。

邮局在第一条分叉路,和主干道交接的十字路口。

这会儿人不多,施琦玉拿出身份证明和介绍信,工作人员查了会儿,很快找到她的包裹。

老甘叔看着她一手提一个半人高的大包出来,惊得忘了反应。

首到施琦玉把包裹放上马车,他才尴尬的伸手,发现根本不需要他帮忙。?/卡&卡?小?1说ˉ网-§ .更o?^新d:§最?全′

不由咋舌,这女娃好大的力气。

施琦玉又让老甘叔赶车到供销社,看了看里面的东西,以便往后从系统商城买东西货能对版。

最后买了些当地的小吃,芙蓉糕、萨其马和苏打饼干。

这会儿快到十二点,又去国营饭店。

果然是北方特色,主食是面条馒头窝头,几分到一毛钱一个,十分便宜。

饺子包子贵一些,也不常有。

菜色有红烧肉、溜肉段、酸菜炖肉,约莫八毛到一块五一份。

像地三鲜、白菜炖粉条等素菜更便宜,约莫两毛到五毛一份。

当然,还得搭上粮票和肉票。

老甘叔不愿进来,正好她的几个饭盒都空了,打一斤酸菜肉馅儿的饺子、白面馒头和玉米面窝窝头各五个。

又要各一份红烧肉、溜肉段和酸菜炖肉。

总共花了不到八块钱和两斤细粮票、一斤粗粮票,一斤半的肉票。

她之前盘算了下手里的钱,从施家拿了近六千,钱有福那有三千多。

给了马姨两百,零散用了些,剩余9954。

还有系统积分1900,总共一万一千八百多,她短时间内不用为生活发愁。

服务员见她用的全国粮票,知道她是知青后,好心告诉她,可以去国营粮店和粮油供应点换地方粮票。

“全国粮票里含有定量的油,比地方粮票金贵,你可以多换些地方粮票。”

施琦玉给了两颗大白兔道谢。

服务员笑盈盈收下,又给她指了粮油店的位置。

施琦玉没打算现在就去,眼下东西多,换粮票这事不着急。

出来后给了老甘叔两个馒头。

他一张老脸涨红,坚决推拒,“大白馒头给我吃浪费,娃你自己吃,我还不饿。”

施琦玉强硬塞他怀里,“劳烦您跟着我跑来跑去

,您要是不拿着,我下次可不好再坐您的车。”

老甘叔手忙脚乱的抱住,手足无措,“你这娃娃忒客气,我是老贫协,给知青赶车都是应该的。”

说着还想还给她,可一看大白馒头上沾了他的指头印,这下更是脸皮发烧。

施琦玉最不喜欢和人拉拉扯扯,兀自上马车。

问他,“老甘叔,从这儿到大队要多久?”

老甘叔想起大队长让他接到人早些回去,只好小心地将两个馒头塞进衣服里贴胸放着,挥鞭子赶马。

“要是走路得两个小时,坐马车牛车快些,不到一个小时。像队里有自行车的,骑得快半个小时就到了。”

“这会儿大队还有活吗?”

“有,怎么没有。眼下要收苞米、花生、大豆。”

“等粮食晒干脱粒后到粮站交公粮,再收秋萝卜、秋白菜,各家这时候也种点大蒜、洋葱、菠菜,这一年的农忙就算结束,再就是猫冬。”

许是两个馒头起了作用,老甘叔细心给她介绍。

施琦玉暗暗松了口气,看来秋收快结束了。

这时候的农活基本上都是人工,尤其秋收,能累掉半条命。

她打心眼里不想吃这个苦。

马车晃晃悠悠出了公社。

渐渐的,道路两旁开始看见绿色,远处露出半黄半绿的山林。

偶尔一阵风吹过,手和脸吹得有点冰凉。

拐过一道弯,前面出现三个人。

听到声音回头,是三个女人,正好老中青三代。

大娘背着筐,中年女人提着篮子,年轻的那个梳着两条辫子,背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布包。

中年女人招手,“叔,今天队里不是运苞米,你咋来公社了?要早知道你来,我们就等等再走。”

施琦玉这才看清她的样子,是个驼背,矮墩墩的,五官有些放大,看起来有些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