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树 作品

第46章 十二知青、阴阳怪气的干部

最先回过神的是一位高个女同志。/x?i`n_k′a!n-s′h!u?w,u..*c^o,m_

她忙放下碗,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热情的笑容。

朝她伸手,“施同志,欢迎你,我是黄先忠,是知青点的队长,以后有事只管找我。”

其他人也围上来。

黄先忠指着脸色糙黑、身体结实的男青年道:“这是卓铁申,沈市人,他67年来的,今年23岁。”

卓铁申露出一口白牙,朝她挥手,“欢迎你施同志,前几天我们还在讨论你什么时候来呢。”

施琦玉微笑点头,“家里出了点事来晚了。”

黄先忠又指向另一个十分文弱的男青年,“他是蔡鑫杰,68年和他姐姐一起来的,他们俩是双胞胎,今年21岁。”

蔡鑫杰和蔡芬芬长得很像,气质也有些相似,不时偏头咳两声,有些弱不禁风。

他微笑朝施琦玉打招呼,“施同志你好。”

“你好。”

黄先忠又指向另外三男三女,“这是朱炜、杨廷辉、姚艳菊,他们也是老知青。”

朱炜175左右,身材劲瘦,五官端正,瞧着有些安静。

“你好,我是河北人,69年下乡。”

杨庭辉是所有人里最高的,戴方框眼镜,五官俊朗,脸上挂着温和的笑。

“施同志你好,我也是河北人,和朱炜同一批知青。”

他旁边的女生笑看她一眼,两个眼睛弯成月牙,个子娇小玲珑,神采飞扬。

和施琦玉道:“大杨同志文采好,他现在兼顾给大队部写宣传稿。:<三a$[叶?屋?\ >无?}?错,)?内|±t容1~§”

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崇拜和炫耀。

杨庭辉无奈看她一眼,满眼宠溺。

施琦玉便有些明白了。

女生圆圆的脸颊微红,伸出手,笑容热情,“施同志你好,我叫姚艳菊,京市人,我去年来的,目前在大队部兼职播音员。”

她的普通话的确标准,嗓音清脆,的确适合做播音工作。

微笑和她握手,“姚同志你好。”

黄先忠又指向剩下三人,“他们是和你一批的知青。”

戴着圆眼镜的青年笑着道:“咱们这里聚集了‘老中青’三代知青,你来了人就齐了。”

说着朝她伸手,“我叫耿立飞,海市来的,今年19岁。”

难怪他的穿着打扮透着股‘洋气’。

上身一件棕色夹克外套,里面是雪白的衬衣,下身藏青色长裤,脚上穿着白色回力运动鞋,手上戴着腕表。

个子比杨庭辉稍矮点,模样比他俊秀,笑容开朗,脸颊上还有酒窝,是个赏心悦目的男人。

施琦玉正要回应,他旁边的女生忽然走上前:“施同志你好,我是陶秀玲,也是上海人,今年18岁,不知道你多大了?”

回头又对其他人道:“她看起来真小,不知道成年没有。”

其他人也好奇,耿立飞只好收回手。

施琦玉:“我十六岁。”

陶秀玲夸张的叫了一声,“哎呀,果然小,还没成年,以后就是咱们知青点的小妹妹了。?精*武`小\说_网` _无^错.内`容_”

说着又去看她的行李,快速在竹编行李箱上扫了眼。

又招呼身后唯一一个没出声的男青年,“小杨同志,没看见小施同志行礼多么,你应该发扬乐于助人的风格,赶紧帮她提进去。”

青年站出来,他很瘦,170的个头,寸头,沉默寡言。

朝施琦玉点点头,“杨少海,湖南人。”

说着去提她的行李。

施琦玉忙要拦,黄先忠一把拉住她,“他力气大,让他给你提进去。”

又对其他人道:“你们赶紧吃饭,等会儿休息下下午还要上工,别晚了扣工分。”

其他人礼貌和施琦玉打招呼后散开。

黄先忠又问施琦玉,“你吃饭了没?要是没吃我先给你做点,等下午下工咱们再好好为你接风洗尘。”

施琦玉忙道:“不麻烦了,我在公社吃过了,你们赶紧吃吧,我先去大队部报到。”

“行,和你们一批的还有吕子英同志,她还没回来,晚上我再介绍你们认识。”

“好。”

院子里铺了平整的石头,看起来有几分清爽。

知青住的屋子足有十几米长,从正门进去是厨房,左

右靠墙有灶。

黄先忠跟在她身后,指向左边的门,“这里住着男知青,咱们女知青住右边。”

施琦玉走进去,视线变得昏暗,味道不算好闻。

靠南窗是一整片火炕,并排睡七八个人足够。

己经铺了五个铺位,炕头三个,炕尾两个,中间还能铺两个。

施琦玉的包就放在那里。

她从包里拿出相关材料,伸手的时候露出手腕上的表。

黄先忠问她,“知道去大队部的路吗?要不我带你去?”

施琦玉拒绝,“来的时候路过了。”

陶秀玲笑着道:“队长,小施同志一看就聪明,她肯定记得路。”

又朝施琦玉道:“你放心去,我们先给你把床铺收拾收拾,你回来正好休息。”

施琦玉有些受不了她的热情,“没事,你们下午还要上工,别在我这里耽误时间,到时候我自己收拾。”

陶秀玲神情一顿,很快又恢复,“那行,你快去吧。”

到外面其他人又客气和她打招呼,问她知不知道路。

施琦玉维持着僵硬的笑,脚步匆匆走出院子。

走到门口,和一个脸色有些苍白的女同志碰个正着。

对方比她略高,五官清丽,穿着和耿立飞有些相似。

透着与这里不符合的精致——白衬衣外面套着羊绒毛衣,戴着梅花牌腕表。

看见施琦玉愣了愣便错身而过,没有说话,人看起来有些冷淡。

应该是那位吕子英吕知青了。

大队部的砖瓦房和土房子简首有壁。

正房五间,左右各三间厢房,房屋高大宽敞。

窗户都是玻璃,里面也是不同于土房子的明亮。

这会儿院子里来了不少人,正在左厢房改做的仓库前排队领农具,一个长辫子的年轻姑娘坐在桌子后登记。

施琦玉观察他们,他们也打量施琦玉,几个妇人在窃窃私语。

施琦玉听见几句‘二贵媳妇儿说的’‘瞧着不像’……

猜测石燕背后和别人说了什么。

走到正房中间那间,敲了敲开着的门,“请问大队长在吗?”

里面摆着西张旧木桌,有两张坐了人。

一人正低头写着什么,一人嘴里咬着烟杆子吞云吐雾。

听见她的声音两人都看过来,写东西的那个五十出头,头发稀疏,有些秃顶。

抽叶子烟的西十出头,是个长脸,额头短,鼻子长,很好记的长相。

他拿出嘴里的烟,眯着眼看她,“我是大队长,你是新来的知青?”

屋里烟味儿很重,施琦玉屏住呼吸走过去,“是的。”

大队长点点头,用一根小棍子在烟斗里压了压,很快烟火熄灭,他将烟杆放在桌子上。

施琦玉将材料递过去,男人接过看了看,又打量她几眼。

无奈摇头,“你这小娃才16岁,瞧着细胳膊细腿儿的,能干什么哟。”

听着像是随口感慨,施琦玉就没接话。

大队长拿出一个壳子己经磨损的笔记本记录,再把材料还给她。

“新知青头一年有500斤的标准粮,150斤红薯,150斤苞米,100斤土豆,40斤黄豆,还有细粮60斤,稻米、谷子、麦子分别20斤。吃完了后得自己想办法。”

他看施琦玉点头,继续道:“除了苞米都是带壳的,你得自己拉去碾子那儿去壳。”

施琦玉有些讶异,但还是点头。

“新来的知青有两天规整时间,你后天一早上工。”

这时头顶秃顶男人笑呵呵道:“小知青来的时候刚好,正好错过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