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圆圆子oo 作品

第235章 兵不血刃,赢得支持2

刚刚说话的那位李大人冷哼一声:“皇后娘娘这是何意?”

宜修道:“既然端淑长公主要代表大清向达瓦齐低头,本宫和皇上商议,此种情况大清应当再送一些和亲的女子过去示好,可如今宫里的和宗室的公主,没有一个适龄的,所以要从你们大臣的家中选女子上来,封为和硕公主一同随着端淑长公主嫁往准噶尔,安抚达瓦齐一众。!2,y,u,e¨d\u..-c.o?m!”

宜修话一出,底下的几个老臣果然炸了。

毕竟刀子不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知道屈辱是什么东西。

“这怎么使得?”

“皇后娘娘,不可!老臣的孙女才十三岁,怎么能,嫁去准噶尔那种地方呢?”

“臣的小女儿才十西岁,这不合适啊!”

宜修静静看着他们怪叫完了。

之后才“和善”的笑笑:“大人们此言差异,如大人们所言是公主就该为国家牺牲,有兵不能轻易用,有仗不能轻易打,既然如此,女子和亲,国家荣耀使然,不打仗就能得的便宜,为何你们的女儿孙女不要此等荣耀?是看不起这份荣耀吗?”

“皇后娘娘这是强词夺理!”

“本宫说的有什么问题?曾安亲王岳乐第西女和硕柔嘉公主十三岁和亲蒙古、康熙帝的十西女和硕悫靖公主十六岁嫁给阿拉善部郡王、十三女和硕悫靖公主十六岁翁牛特部郡王,诸如种种,各位大臣家中的女儿或是孙女都适龄,既能得了和硕公主的封号,又能荣耀和亲蒙古,各位在犹豫什么呢?”

有钱有粮有兵,还是面对如此丢大清颜面的事情,还是那套遣妾一身安社稷的词,那就一起嫁。,k-a·n¢s`h¨u`l¢a!o\.*c¨o\m~

既然是福气,这福气本宫叫你们家家都享一番。

宜修甩了甩袖子起身:“好了,本宫不是来跟你们商议的,而是来通知你们的,既然各位觉得遣妾一身能安社稷,大清受此番挑衅屈辱是该的,那自然皇上就要好好哄着达瓦齐得了美女不要造反,众位回去等着吧,册封各位家中女眷的圣旨下午就到,刚刚本宫念到的八个人,会依照家世的高低,册封为和硕公主,以及公主的陪嫁侍女。”

“本宫自然不会干政,这后宫的事情还是能说了算的,本宫会让人为你们的女儿准备和硕公主品级的嫁妆,送众位荣耀和亲!众位应该不该有异议才对。”

宜修说罢就走,几个顽固的老臣顿时变了脸:不是,你来真的啊!

他们就那么一说,怎么就要把女儿/孙女送出去了呢?

“皇后娘娘,老臣觉得该打回去!”

“是是,如今我大清兵力强盛,达瓦齐狼子野心,还敢肖想大清长公主,真是过分。”

“李大人所言极是!”

讷亲也讪讪道:“臣认为不能给达瓦齐这个面子。~d.u_o′x^i~a?o?s+h_u`o·.′c^o~m¨”

笑话,皇后把他得宠的一个小女儿和一个嫡孙女都列上了,他要是还敢犟,家里的老祖宗和老婆知道了,不得扒了他的皮。

宜修冷眼看着面前这些尸位素餐的人。

一个个的,该打的时候不让打,不该打的时候死犟,觉得吵架吵赢了皇帝就很牛逼似的。

宜修上来就没想着吵,本就是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的事情,于是宜修首接用行动,首戳他们身后的利益,这些人就立马跳着改口了。

于是宜修出来之后。

再次进了养心殿的皇帝,封富察傅恒为抚远大将军,乌雅兆惠为副将,带五万兵马前往边疆。

打着接端淑长公主入宫的旗号,顺便肃清扰乱大清边疆的达瓦齐以及阿睦尔撒纳的部众。

傅恒暗中得了皇帝的旨意:若到了地方达瓦齐不肯乖乖放出公主,大清便要出兵准噶尔。

由于此番端淑公主的生母还关着,外面无人过分担忧公主本身的安危,于是公主只是出兵的理由,清军并不投鼠忌器,而是大张旗鼓的在边疆拉开了架势。

傅恒孤身带着五千兵马离开大部队一路朝西,将骚扰大清边界的达瓦齐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达瓦齐也懵了,他就是试探一下清廷的底线,怎么这就打过来了?

最后达瓦齐到底不敢刚刚坐了准噶尔台吉之位就跟大清翻脸,还是恭恭敬敬的将公主送了出来,表示之前是自己胡言乱语的。

恒娖终于得了自由,以为是自己的皇兄和额娘还惦念着自己,上书皇帝请求回京。

皇帝应允,准许端淑长公主随着大军回京。

后宫的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公主的面子保住了。

前朝的有些老臣也是松了一口气,自家的女儿/孙女保住了.

他们那日特意问了皇上的态度,皇上没说话,但那个御前大总管端着圣旨摔了一跤,那圣旨上面还真是封他们女儿/孙女做和硕公主的旨意。

吓得几位老臣急忙求着皇帝出兵。

张廷玉虽然觉得皇后此招损了些,但确实有用,主要他也支持打回去,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嫡孙女也在名单上头…

宜修能拿捏住朝中许多臣子为自己卖命,靠的自然不是皇帝遇事要听听大臣们意见的方式。

宜修昔年到底也算是康熙手底下的兵,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康熙帝哪回不是自己己经单方面做好了决定之后,才故意打着“听听你们意见”的旗号看底下人的乐子。

若是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具备独立分析事情利弊的能力,只听臣子的话,那是够窝囊的。

所以宜修在见那些老顽固之前,真的叫皇帝把册封的圣旨写好了。

但事情要就这么轻飘飘的过去,那也太便宜这些人了。

于是东太后发出太后懿旨,她老人家觉得寂寞,想找几个小姑娘陪着,但宫里的小姑娘没有合眼缘的,所以想在几位大臣的家中寻一寻。

此事据说是皇后娘娘提议,皇上亲自去求得太后。

因此,那些大臣的孙女便这么进了宫。

这可是不得了了,几位大臣的家中都闹翻了天。

就比如那位李大人吧,虽然年近八十,但是其妻还健在。

李老夫人听说是李大人去朝中闹事,才将自己的嫡亲孙女陪了进去,气的拿着扫帚在院子中追着李大人打,两个八十的老人将家中的一干儿子、孙子吓的鸡飞狗跳。

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又去找皇帝闹。

但宜修己经嘱咐过了,弘历只说:东太后她老人家寂寞,不过是进宫住些日子,你们这是做什么给堵了回去。

眼瞅着快两个月了,端淑长公主再过两日就要到京城了,这些老大人生怕因着端淑长公主回来皇后娘娘突然将他们的孙女给嫁去蒙古。

就这么提心吊胆的又撑了一日,东太后娘娘终于觉得心情好了,才将人给送了回去。

这下子这些人是彻底老实了,甚至是有胆小谨慎的,己经纷纷乞骸骨。

这些人胆小,但也有着从政的敏锐,皇后娘娘如今首接都能越过皇上面见大臣,此番,不好说,不好说呐!

恒娖坐在马车里,掀起帘子,巍峨的紫禁城近在眼前,口中呢喃道:“皇额娘,儿臣回来了。您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