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郴子 作品
第243章 想想嘛,想想都不行?
虽然有气运守护,但汉口毕竟刚刚解放,还是别上街瞎溜达,死是死不了,别到时候真让和尚跟杨大力挡枪。
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看到东南亚的位置,王嘉恩突然问道:“老李,西南边境现在部署的是哪支队伍?”
老李停下笔回头看了眼:“南方基本是我们三野负责,滇省是陈大麻子的8纵,桂省是老韩的9纵。
这会儿也在改编当地的部队,你问这个干什么?”
说着继续转回头写。
王嘉恩则说道:“他们两个纵队,也就是4个师喽,不太够啊。”
老李一边写,一边回道:“当然不够,这不没办法么,一野在西北,二野驻防北平一线,我们三野得负责整个黄河以南的区域。
我这5兵团都拆得七零八落的,老孔在郑州,老丁在南昌,老邢在武汉。”
王嘉恩没再说话,而是看着西南太平洋地区,再看看澳洲,又看看岛国的位置。
这时老李似乎是写好了,整理了一下稿子。
站起身看见老王那么出神,便好奇地问道:“你看什么呢,又有什么想法?”
王嘉恩瞥了他一眼:“之前师长不是跟你们预测过吗,鬼子如果被我们赶出去,他为了应对国内的困境,肯定会打东南亚。”
“对啊。”老李看向地图,“我知道你想说,到时候咱们追着鬼子屁股打,接收他占领的地盘。
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最多打倒马六甲,海军方面,那帮高卢人未必会效死命。”
“所以说要多练嘛,之前我说的模拟航母场地弄了没?”
“这我哪儿知道,那是海军的活,你得问副参啊,要不然等老张回来了你问他,他这会儿应在飞机上了。”
王嘉恩转头,有些无语地看着老李:“你老李想要更往上一步,那就得学学多兵种的联合作战指挥,别光盯着陆军。
这个就得从关心自家部队各兵种的发展开始,第一时间了解其他兵种目前能发挥出多少战斗力,以后万一赶鸭子上架,你也能游刃有余。”
“最近忙得我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哪有那工夫?”
“也没事,等彻底稳定下来,你们这些老资历应该也会去进修高级指挥专业,到时候静下心好好学。”
老王说着再次看向地图:“东南亚怎么够,想要将来能够彻底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好是在南太平洋那座大岛上也占下一块。
将来,我们在东面,肯定是以鹰酱为第一假想敌,如果能在澳洲咬下一块,那鹰酱如果想对我们发动战争,就必须先彻底搞定澳洲!
我们也是一样,如果在澳洲没地盘,那跟鹰酱互掏就要先搞定夏威夷和澳洲两个地方,否则我们的海上补给线就全在对方的威胁下。
至少,也要拿下南太平洋诸岛,这才可能构筑起远离我们本土的防御圈,让自家老百姓免遭常规意义上的战火。”
“常规意义?”老李有些懵,却又马上恍然,“哦对,打一万公里的炮弹,要是美国人也有这宝贝,从他们本土就能打过来。”
王嘉恩却是得意一笑:“他们应该会慢很多。”
毕竟自家的大神已经回来了,只要汉斯喵输得不是那么难看,鹰酱就得不到一群死板且努力的研究员。
至于鱿鱼须,他们厉害归厉害,却也同样会故意延长研究时间来坑经费。
所以不出预料的话,鹰酱在这一世界的战后高端科研发展不会那么迅猛。
王嘉恩又看向欧洲方向:“至于西面,且看德三能不能赢,站在我们国家利益角度,他最好是输。
要不然等他彻底整合欧洲的工业以及东欧、北非的资源,不会比鹰酱差哪儿去。
欧洲也是个大蛋糕啊,要是蛋糕外面套上一个铁壳,咬不动,那反而不美!”
老李脸上的表情皱成一团,简单思索后吐槽道:“要我说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就是爱瞎想,咱自家老百姓都还吃不上饭呢,就想这么远。
你有空不如想想,怎么能尽快解决咱们国内的贫困,民富国强了,咱们才有底气往外打不是?”
“刚说什么来着?你得有睥睨天下的眼光,这想想又不耽误眼下的工作!”
怼了一句后,王嘉恩又想到什么:“对了,说起增加老百姓收入的办法,我还真有...”
“政委!”
话说一半,便听门口传来俩猛男的声音。
转头一看,果然是老赵进来了。
“老王!”
“老赵?”
老李则是有些纳闷:“这么快就到了?”
老赵拎着箱子,笑着走到近前:“嗐,我接到电报,跟首长说了一声就上飞机了。
你还别说,咱们自家研制的大飞机,就是比美国货快,飞得还稳!”
老李笑笑,随即又嫌弃道:“你来得正好,这小子你赶紧领走,都快烦死我了,写个报告都不安生。”
“嘿?你大爷!”
“哈哈哈哈哈...”
三人笑着走到茶几旁,老李亲自给老赵泡了杯茶。
同时笑道:“呐,你刚才不是说有帮老百姓增加收入的办法吗?跟你的记录员儿说呗,咱也听听是啥办法。”
老赵则是眼睛一亮,掏出小本本看着老王:“什么办法?”
“我那个办法,现阶段上级应该不会考虑,因为那个办法需要土地集体化,然后由小部分老百姓一次性承包大面积土地,以机械化进行耕作。”
王嘉恩拿起自己的杯子喝了一口,刚才说那么多还真渴了。
又说道:“现在你们刚分完地,老百姓拿到私有地还没捂热乎呢,就说那地不归他们,归集体了,有点儿倒牌子。
不过没事,随着我带过来的设备越来越多,工业人口需求越来越大,等老百姓发现种田没有打工挣钱,他们自己就会想着把田地托付给集体承包出去,届时再顺水推舟的集体化。
到时候,那些各家各户零零散散的地,就能集中起来承包给个人,进行机械化的低成本耕作。”
说着,王嘉恩又摇头失笑道:“其实啊,未来我国的农业,最好是往外偏移。
国内适合种地的平原地区,东北土地肥得流油,但冷得不行,一年顶多种一季。
华北平原也差不多,还得稻麦轮种,要不然水不够用。
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山地梯田,机械化耕作根本不可能。
东南亚好啊,有些地区一年能三熟!
还有就是东欧的黑土地,我看着都流口水。
不过现在说这个还早,要是将来能把手伸到那边,倒是可以考虑把那些地主阶级都送过去,让他们去那边囤地。
他们干这个拿手哎,啥损招都有,要不了几年那边的地就都得姓华!
到时候再把铁路铺过去,加深联系和影响。”
(妈耶,我这儿停电了,剩下那张才写了个开头,还好是笔记本,先发一张了只能,实在抱歉了,义父们,这里磕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