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日新月异

12月11日。!2!巴?看!书¨旺· \追·醉*芯*璋,結~

五台县的军政大会场里。

楚云身穿军装,身姿挺拔地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众人。

“各位!自救国军成立以来,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到今天。

这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我们从未退缩,因为我们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驱逐日寇,还我山河!”

楚云走到台前,继续说道。

“这段时间,我们成功控制了大同、察哈尔、太原北部等地区,极大地扩充了根据地范围。

在战斗中,我们的战士英勇无畏,以少胜多,打出了救国军的威风;在建设上,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敌人的封锁下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弟兄的付出,我代表救国军,向大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说罢,楚云郑重地向台下深深鞠躬。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局势依然严峻。”

楚云神色严肃,语气凝重。

“虽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随时可能组织反扑。

而且,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我们面临的管理和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

粮食供应、物资调配、人员安置,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着根据地的稳定与发展。_删′8*墈+书~罔¢ ,免~费·越\读¨”

楚云停顿了一下,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

“接下来,我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第一,军事上,我们要继续加强战备,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一方面,要加大训练力度,提升战士们的军事技能和战术素养;另一方面,要完善防御体系,在根据地周边重要位置修筑工事,布下天罗地网,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工业发展不能松懈。”

“我们要全力推进年产百万吨级钢铁基地的建设,这是我们未来与日军长期作战的根本保障。

相关部门要加快筹备工作,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协调好各方资源,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第三,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民生工作。”

“根据地的百姓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只有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我们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

要加强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保障粮食供应;要建立健全医疗、教育体系,让百姓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还要做好社会治安工作,严厉打击土匪恶霸,维护根据地的和谐稳定。”

“最后,我希望全体弟兄要团结一心,各司其职,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让我们携手并肩,为了救国军的发展,为了民族的解放,奋勇前进!”

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每一位与会者都被楚云的讲话所鼓舞,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x,s,a+n?y*e?w?u`._c¢o\m*

.......

随着楚云总体方针的制定,救国军根据地迅速开展行动。

各部门连夜研讨,针对战后恢复、民生建设、工业振兴与经济发展。

在三天内便形成《根据地建设二十条纲要》,从兴修水利到开办夜校,从规范集市贸易到设立兵工厂学徒制度,每项政策都紧扣“军民一体、自给自足”的核心。

新成立的政府以雷霆之势投入工作。

楚云亲自登门拜访隐居的老学者赵阳,这位曾在北洋政府任职的老学究,被楚云“实业救国”的理念打动,最终同意出任民政厅厅长。

与此同时,毕业于北洋大学的机械工程师周明远被委以工业局重任,曾在晋商票号掌账的孙世昌则执掌财政部门,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行政班底。

“民生政治靠的是扎根土地的智慧。”

楚云在动员会上反复强调。

“军队能打胜仗,但治理一方得靠懂百姓、通实务的人。”

不同于军队令行禁止的体系,新政府推行“三级议事制”。

村级由老农代表提出需求,乡镇官员实地核查,最后由县级部门统筹资源。

在楚云的全力支持下,新政府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

农业方面,颁布《垦荒奖励条例》,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还从缴获的日军物资中拨出耕牛、农具分发到各村。

工业领域,成立专门的技术工人引进小组。

教育上,将祠堂、庙宇改建成临时学堂,免费为儿童提供课本。

短短数周,根据地内便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百姓们看着新政府官员顶着寒风下乡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纷纷感叹。

“这样的官,才是咱老百姓的官!”

……

一个月后。

1939年1月15日。 救国军根据地一副欣欣向荣的场景,城镇街道上人头攒动,商铺林立,新修的学堂里传出琅琅读书声。

农田中,百姓们赶着新分到的耕牛辛勤劳作,远处的工厂烟囱冒出袅袅青烟。

军队方面也大力扩充,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体系,总兵力达到五十万人。

主力作战部队十五万人,配备着逐步更新的武器装备。

二线守卫地方部队二十万人,负责维护各地治安,保障根据地稳定;

各地民兵十五万人,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成为保卫家园的重要力量。

而此时的工业也得到大力发展,曾经荒草丛生的山谷里,百万吨钢铁基地己初具规模。

枪炮厂、兵工厂也都逐步建设起来,崭新的机床在厂房里有序排列,工人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机器,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枪支弹药,弹药产量也在逐步提升。

在经济方面,楚云果断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发行自主设计的“华夏币”。

救国军财政部门联合经济学家,借鉴国际通行货币规则,制定了严谨的发行机制。

华夏币以根据地储备的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为信用背书,每一枚纸币都对应着实实在在的资源保障。

为确保新货币顺利流通,政府在各地设立兑换点,以高于市场价的比率回收百姓手中的旧币、日伪货币。

同时,颁布政令强制规定,根据地内一切税收、贸易往来、军饷发放均以华夏币结算。

商户们惊喜地发现,使用华夏币交易不仅便捷,且币值稳定,再也不用担心日伪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新货币的发行迅速稳定了根据地经济秩序。

原本因货币混乱而停滞的跨区域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商人背着成箱的华夏币,穿梭于各村镇之间;

铁匠铺、纺织坊等手工业者也不再拒收纸币,安心扩大生产。

更重要的是,华夏币的流通打破了日军对货币体系的垄断,极大削弱了日伪政权在经济领域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