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烟灰 作品

第327章 军备竞赛,推倒重来!

    不光是马来半岛上出现了小鬼子的二式战机,高丽半岛那边冒出来的更多。

    马来那边就一个飞行师团,大概三百来架。

    高丽这边可狠,足足六百多架,差不多是两个飞行师团的规模。

    搁在原历史,43年那会儿二式战机总共也没多少,也就六百出头,直到44年才过千。

    可这个时空的小鬼子,显然是被天朝空军揍急眼了,咬碎了牙也要量产新家伙。

    不过,虽然在高丽半岛砸了六百多架二式战机,结局也没好到哪儿去。

    因为这边,天朝也有三百多架崭新的h-3等着。

    二式战机确实是高空机,爬得快、冲得猛,但灵活性就差了老大一截。小鬼子再一次尝到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滋味。

    一架二式战机想咬住一架h-3,打算在高空把它干掉。

    没成想,那架h-3半道儿一个漂亮的筋斗翻到了二式身后,机炮“咚咚咚”一串炮弹狠狠砸在二式的机身上。

    紧接着12.7毫米航空机枪又是一通猛扫。

    这架二式立刻拖着滚滚黑烟,一头栽向地面。

    h-3的飞行员冷冷瞥了一眼下坠的敌机,一拉操纵杆,又扑向了另一架二式。

    小鬼子的二式,发动机底子不行,为了硬上高空,增加了结构强度,飞机死沉死沉的,速度没提上去,爬升也比p47慢。

    在h-3面前,它那点本事真不够看。

    ........

    “嚯!”黄海飞举着望远镜,看着远处天空中坠落的敌机,撇了撇嘴,“这就是小鬼子憋出来的新宝贝?看起来……也不咋地嘛!”

    站在他旁边的第十集团军司令伍天明,闻言呵呵一笑:“老黄,话也不能这么说。小鬼子这股子不服输,爱学习的劲儿,还是值得表扬一下的嘛!

    能从咱们手里吃了那么多亏,还能琢磨出这么一款能跟咱p47掰掰手腕的新飞机,已经算本事不小了。

    你瞅瞅,现在天上,咱们的h-3新鸟还在换装,飞得最多的还是p47。小鬼子的这二式战对上咱的p47,勉强能打个五五开,场面至少不那么难看了。”

    伍天明的语气里,带着一种老兵油子点评新兵蛋子的调侃,但眼底深处,还是藏着对战场变化的清醒认识。

    第九集团军的司令李亮明摸着下巴,笑呵呵地说道:“老伍这话在理!

    我倒是觉着啊,这场空战,小鬼子憋着劲儿,主要就是想试试咱们p47的深浅,找回点场子。

    可惜他们不知道,咱们这些年也没闲着,手里还攥着h-3这更硬的新牌!

    而且这场仗打到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小鬼子跟咱们的斗机大赛了。”

    他抬手指了指远处炮声隆隆的前线,“你看,天上要是没拿到制空权,咱地面部队打起来都费劲,推进速度都慢了。”

    伍天明点头赞同:“没错!早些年打小鬼子,只要家伙比他们硬,炮比他们猛就行。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这才几年光景?这仗啊,真成了小鬼子跟咱们拼手艺的较量了。

    咱们出新飞机,他们也出。要是咱们没及时拿出h-3,这次抢制空权,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哈哈!那就等着瞧吧!”黄海飞大笑起来,带着十足的底气,“瞅瞅现在这架势,小鬼子的新宝贝在咱们的h-3面前,照样是挨揍的命!

    我看啊,用不了多久,这片天还得是咱们说了算!”

    与此同时,溧水武器研究所内,一项新实验正在悄然进行。

    风洞实验室

    “动力系统,提升至三级!”

    “样机模型稳定,未见异常!”

    “前风机关闭,后风机启动,动力维持一级!”

    “样机稳定……”

    ……

    “两侧风力开启,动力提升至二级!”

    “样机稳定!”

    “动力反转!前风机启动,动力提升至四级!”

    “样机数值超标!快降动力!”

    观察室内,钱成宁、李启樘、杨格明这三位航空界的元老,正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紧盯着风洞内的动静。

    钱成宁接过研究员递来的报告,扫了一眼数据,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

    “唉,这坎儿还是迈不过去啊!”钱成宁把报告拍在台面上,声音带着忧虑

    “咱们h-3新式战机,说实在话,够争气!俯冲起来像鹰隼,格斗起来也算灵活,高空作战也不含糊。

    可它这毛病,就像根刺一样扎在这儿!速度一飙起来,它就僵了,高难度的缠斗动作根本做不了!”

    h-3作为天朝第一款真正拿得出手的自研战机,最大平飞速度能冲到每小时750公里左右。

    但实战中,为了安全和操控,飞行员往往把作战速度压在550公里上下。

    这速度比起小鬼子的零式舰载机是快了不少,但对钱成宁他们这些疯狂的科学家来说,远远不够。

    他们现在铆足了劲,就想搞出一款能在高空高速环境下、作战速度稳稳超过六百公里的新战机。

    可惜,风洞里试了好几种方案,都在高速高压下折戟沉沙,飞机承受不住那种极端应力!

    李启樘拿起另一份数据翻看着,忽然抬头道:“老钱,老杨,你们说,咱们是不是钻进死胡同了?”

    他放下报告,手指习惯性地敲着桌面,“咱们一直在材料、在机体结构上使劲儿,想着怎么让这铁疙瘩更硬、更能扛揍。

    可问题的根子,是不是从一开始的气动布局上就歪了?或者说,咱们的设计思路本身就有点……嗯,不够奔放?”

    “哦?启樘,你有什么想法?”杨格明立刻来了精神,身体微微前倾。

    钱成宁也投来询问的目光,紧锁的眉头稍微松动了些。

    李启樘放下数据,比划着说:“一架飞机能不能扛住高速高压,关键在哪儿?”

    没等两人回答,他就自顾自说了下去,“我看就三块:座舱气压、机翼和尾翼!

    高空高速下,座舱气压会猛增!咱们之前借鉴零式搞的飞行服和座舱,是有进步,但还不够。

    我在琢磨,能不能搞一套真正全封闭、能加压的飞行服?同时把座舱密封性做得更好,内部加压。

    这样既能保护飞行员,又能腾出手来,在机翼和尾翼的结构材料上做更大胆的文章……”

    李启樘的思路正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高空高速飞行,飞行员承受的过载和压力是首要考虑。

    后世成熟的战机座舱加压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而机翼和尾翼的结构与材料,则直接决定了飞机能否在高速下完成剧烈动作而不解体。

    至于机身主体,在承受这种高速应力方面,反倒不是最关键的部分。

    三个老家伙一讨论起来就忘了时间,几个小时后才终于达成共识。

    他们决定彻底推翻之前的几个保守方案,按照李启樘提出的新思路。

    大刀阔斧地重新设计下一代战机的气动布局和关键结构,准备在风洞里再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