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后门的槐树下,老李正蹲着抽烟,那顶破旧的帽子压得低低的,遮住了半张脸。^0+0/小?说!网_ ¢已~发·布.最\新+章*节.听到脚步声,他抬头,露出那张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脸,左颊还带着一道新鲜的擦伤。
“后生!”他咧嘴一笑,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随即疼得龇牙咧嘴,“哎哟,这伤还真他娘的疼…”
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你怎么来了?伤怎么回事?”
老李摆摆手,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小伤,不碍事。”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看看这个。”
油纸包里是一本湿漉漉的笔记本,纸张已经泛黄卷边。我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上赫然写着:“周氏航运货物清单”,下面是密密麻麻的日期、货物品类和数量,最后都签着同一个名字:周永仁。
“这是…”我的手微微发抖。_x¢i\a·o_s/h_u/o?g*u.a′i`.!n~e`t\
老李得意地捋了捋胡子:“昨儿半夜,‘海鹰号’的发动机总算修利索了。我想着闲着也是闲着,就带小王他们去了趟鬼头礁东边的小岛…”
梁有生瞪大眼睛:“李叔,你找到储藏点了?”
“那可不!”老李吐了口唾沫,“岛上有个人工洞,用帆布盖着,里头堆着十几箱货。大部分都泡烂了,但这本子装在防水袋里…”他突然压低声音,“你们猜我还找到了啥?”
我们齐刷刷凑近。老李从裤腰里摸出个小铁盒,打开后,里面是几张照片和一叠单据。照片上周永仁正和一个穿干部服的人握手,背景是那艘后来沉没的走私船。单据则是银行转账记录,收款人赫然是——渔业局那个张科长的名字!
“老天爷!”林记者一把抢过照片,手都在发抖,“这…这是铁证啊!”
我仔细查看那些单据,心跳如擂鼓。\d¨a?s_h,e+n^k?s′.*c^o_m+这是周永仁贿赂张科长包庇走私的直接证据,每张都有他的亲笔签名!
“李叔,”我声音发紧,“这些东西…”
“放心,”老李眨眨眼,“岛上还有十几箱呢,我留了人看着。这些只是样品。”
怜春雪突然拽了拽我的袖子:“陈根,咱们得抓紧。周家发现东西丢了,肯定会…”
话音未落,报社前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我们警觉地回头,只见几个穿制服的同志大步走进报社大门。
“不好!”林记者脸色一变,“你们从后门走,我去应付。”
老李迅速把证据塞给我:“后生,分开走。我带大奎和有生坐火车回去,你和小丫头走水路。”
我点点头,把证据分成两份,一份交给老李:“小心。”
林记者匆匆交代:“三天后,省报会刊登调查报道。在这之前,保护好证据。”
我们分头行动。
我和怜春雪绕到报社侧门,拐过两个街角后,怜春雪才直起腰,长舒一口气。
我们沿着小巷七拐八绕,确认甩掉可能的尾巴后,才找了家偏僻的小旅馆住下。
房间狭小潮湿,但还算干净。我拉上窗帘,仔细检查证据。怜春雪坐在床边,把那玉佩和铜镜拼在一起,对着灯光研究。
“陈根,”她突然叫我,“你看这个。”
我凑过去,只见地图边缘还有一行几乎看不清的小字:“癸卯年腊月,金二十箱,文物三十件…”
我倒吸一口凉气:“周家走私的不仅是鱼货!”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春雪,你说…周家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找这艘沉船?”
她沉思片刻:“也许…船上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
正说着,楼下突然传来一阵嘈杂。我警觉地走到窗边,悄悄掀开窗帘一角——三个穿蓝布褂子的男人正在前台询问什么,其中一个赫然是赵大奎描述过的周家打手!
“糟了,”我低声说,“他们找到这儿了。”
怜春雪脸色煞白:“怎么办?”
我迅速扫视房间,目光落在后窗上:“从这儿走。”
后窗外是个狭窄的天井,堆满杂物。我们轻手轻脚地爬出窗户,踩着摇摇欲坠的杂物堆翻过矮墙,来到隔壁巷子。
远处传来警笛声,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耳。我和怜春雪低着头快步行走,融入街上的人流。
“现在去哪儿?”她小声问。
我握紧装有证据的布包:“码头。得赶在周家封锁前离开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