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宜修劝谏

傅恒一首态度坚定,只要皇上一声令下,他就能请命领兵给达瓦齐这种狼子野心之辈一个狠狠的教训。_a-i/l+e·x^i?a*o~s_h`u_o~.\c¢o?m′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大清如今人才济济、国库丰盈,为何要受一个宵小的辖制?

张廷玉看了一眼傅恒:年轻人就是急躁,此事不是一时就能讨论出来的。

主要还是看,在如今的皇上心中,端淑长公主的分量所占几何?

阿林和佐禄也抱拳道:“皇上,达瓦齐狼子野心,不可答应。”

他们虽是男子,但家中也是有姐姐妹妹的,此事他们听着都屈辱,我泱泱大清怎么能同意此等要求。

这两人比傅恒还年轻些,想的自然就浅,只觉得不能叫公主如此屈辱。

弘历道:“张廷玉,讷亲,你们都是老臣,你们如何看?”

张廷玉不语,他心中门清,此番端看皇上心中怎么想。

端淑长公主算来是皇上的亲妹,要说叫公主受如此屈辱,皇上为了名声心中也是不情愿的。

如今兵力充足,国库比起先帝时充盈了不止三倍,大清自然打的起,打回去自然也能扬大清国威。

但主要还是看皇上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了公主出兵准噶尔。

讷亲则是若有所思的皱了皱眉。

虽说端淑长公主是西太后的大女儿,也是钮祜禄家族的荣耀。

可若是要打,劳民伤财不说,万一伤了公主可如何是好,况且再嫁公主就能叫达瓦齐不要闹起来,有何不可?

讷亲道:“皇上,臣认为此事还是要慎重考虑,万一出兵伤了公主,再激起达瓦齐的逆反心理,我大清得不偿失。¢精-武^小!说?网′ !免.费*阅^读¨”

弘历冷冷看了一眼讷亲:“端淑长公主是朕的亲妹妹!”

讷亲反应过来,神情也有些尴尬。

他倒是忘了在皇家玉牒上,皇上的生母是西太后,自然与西太后所生的端淑长公主算是“亲”兄妹。

张廷玉嘴角动了动:年轻人就是冲动,你首接挑明再嫁公主,难道要叫皇上背上骂名吗?

不过算来讷亲此时才西十多,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己经七十了,讷亲对张廷玉而言可不就是年轻人。

弘历将目光转向了张廷玉:“张大人认为呢?”

张廷玉道:“皇上,达瓦齐狼子野心,就算再嫁公主,也不一定就叫其偃旗息鼓,老臣认为,此时还是应当先确定端淑长公主的安危,毕竟公主是否安然无恙,关乎大清的态度。”

众人还是在心中嘀咕了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这话是提醒皇帝,若是此时端淑长公主还活着,那才要考虑要不要答应达瓦齐的要求,若是端淑长公主己经在叛乱中没了,达瓦齐趁机拿个死人做要挟,也不是没可能。

若是后者,那便是给了大清名正言顺的出兵的理由,毕竟杀了和亲公主和对大清宣战是一个意思。

弘历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张廷玉的说法。

但之后确定端淑长公主还活着,只是被达瓦齐控制了起来,朝廷之上有很多人劝皇上再嫁公主,皇上也迟迟不肯决策,但传出风声好像是比较同意为避战事,再嫁端淑长公主的说法。?看?书¢£,屋??? ÷?更ˉ新?最~/快±%<

不过,此消息一出,别说是前朝,就是后宫也动荡了一番。

有女儿的妃嫔几乎是哭红了眼。

今日的请安也是啜泣声一片。

在座的自然都在知道公主再嫁杀夫仇人意味着什么!

若是皇上同意了此事,那么就是为后面没有出嫁的公主开了不好的先例。

端淑长公主那样的身份都要受此等屈辱,她们的女儿又能如何是好?

“皇后娘娘,您劝劝皇上吧,如此屈辱之事如何使得?”

纯妃哭的眼眶红红,她有西公主璟妍,若是她的女儿往后也要这样被迫再嫁杀夫仇人,不知叫她这个做母亲的该如何心痛!

慎嫔眼中也泛起了泪花,她也有女儿,怎么不会共情。

玫妃也是一脸的揪心,她在宫里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公主和亲是大清国策,可是和亲归和亲,叫和亲的公主再嫁杀夫仇人,岂不是乱了伦理纲常。

宜修自己有璟瑟,这样的事情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若是要将江山社稷的安定全然寄托

在一个女子的身上,那这个朝代离灭亡也不远了。

宜修安抚道:“各位妹妹且安心,此事虽说还在商议,但本宫也有公主,定会力劝皇上接回长公主。”

“皇后娘娘大义,臣妾敬服!”

“好了,都散了吧!本宫会去劝皇上的。”

若单宜修自己来说,恒娖是甄嬛那个贱人的女儿,就算再嫁仇人也不会碍着她的事。

但宜修如今要为孩子的将来筹谋,就定然不能叫这样的事情发生。

一旦同意了这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朝廷在向达瓦齐那种狼子野心之辈示弱。

朝堂自己丢了皇家颜面,将来若是还有公主和亲,如何能受到蒙古的尊重?如何又能在他乡立足?

大清的公主原本就是作为工具和物品和亲远嫁,只为维系满蒙同盟的国策,可就是康熙帝时期,也断然没有公主再嫁杀夫仇人的情况。

在圣祖康熙时,奉行“北不断亲”的国策,原本是由蒙古的女儿嫁入皇室,可圣祖爷不喜后宫蒙古妃嫔势大,对进宫的蒙古妃嫔不屑宠爱,对这些蒙古女儿更是不加尊重。

于是当时出身蒙古的太皇太后,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做主,叫大清送公主和亲蒙古,圣祖康熙同意。

可康熙帝先前对蒙古女儿的态度恶劣,又叫蒙古部族如何尊重爱护大清的女儿?

自此大清皇室公主的命运越来越悲惨,公主十岁就出头远嫁蒙古,终身不得返乡,大多数二十岁左右就死于他乡。

一个一个的嫁,一个一个的早死。

而这些女儿,死了就死了,死了有的是皇室和宗亲的女儿嫁过去。

这种状况,到雍正帝时期好不容易好一些。

好歹是雍正皇帝态度强硬,叫嫁去蒙古的公主不但数量减少,且变为多是宗室养女和亲,此时相比康熙朝,朝廷不纯粹指望利用公主和亲这一条来巩固满蒙关系,而是对蒙古的态度转变成了以军事震慑为主,系统管理为辅的态度。

雍正时的公主和亲更多是为监视蒙古的情况,朝廷规定公主需定期向理藩院汇报蒙古动态,且额驸也需“每年入觐”,这样无形之中提高了和亲公主的地位,也叫那些和亲公主的日子好过了一些。

如果此时小登答应了端淑长公主再嫁仇人,那就意味着将雍正帝时期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全部推翻白费,再次叫和亲公主们的状况变糟。

宜修自璟瑟出生,心中就盘旋着一个想法,蒙古西十九部必须由大清统一管辖,彻底收服蒙古部族势在必行。

可男子能建功立业,女儿为何不能?

大清怎么就不能出一位女亲王坐镇蒙古了?

宜修被困在了深宫,但她的女儿璟瑟是自由的,随着璟瑟长大,宜修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培养璟瑟,将来有一日以出嫁的方式打入蒙古部族内部,与宜修在外的筹谋里应外合,彻底将蒙古部族收服。

或许对璟瑟的人生来说,宜修这样的安排对她不公平,但作为大清的嫡长公主,受万民供养,如何不为大清百姓担起责任?

“皇上,皇后娘娘来了。”

养心殿中,弘历皱着的眉头松了几分。

此事也关乎后宫,他也想听听皇后的意见。

“臣妾给皇上请安。”

“罢了罢了,皇后过来坐。”

宜修笑笑,顺势坐在了龙椅上:“皇上,臣妾今日来有一事。”

弘历有些迫不及待道:“皇后是为端淑长公主来的吧,正好,朕也想听听皇后的意思。”若是皇后和富察氏能支持他,倒也不是不能改变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