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不长肉 作品

第108章 面筋凉皮

李春安排马立军跟随田亮去冰窖买冰,并嘱咐他们多买一些,自己要用。*0.0~暁?税+徃` ~蕞¨辛·彰`截′埂·芯.筷¨

不到半小时,王槐带来了好消息,打坑和抬龙杠的人全部找齐。

王槐还算实在,打坑和下葬之后填坟需要五个人。

马三母亲用的是三西五最大规格的棺材,抬龙杠需要八个人,另外还需要八人途中换杠。

但王槐只找了三人换杠,另外五人用打坑的那五人客串,里外里帮马三家节省了十块钱,李春自当感谢。

“王叔,几点打坑?”李春问道。

“我看了时辰,下午三点上山,五点之前回来就行。”

“那上山的事儿就全拜托你了。”

“放心吧,交给我了。”

村里人虽然看不上马三,但没人跟钱过不去。

王槐出面,帮大家争取到“福利”,自己还赚了不少人情,心情相当不错,答应的格外痛快。

等冰块儿买回来,李春留了两大块儿,让顺子几人帮忙送进地窖。

开棺换冰块儿的事儿全由王槐负责,差不多九点半左右,李春跟刘凤莲打声招呼,准备去房管局等陈建新。

“李春兄弟,中午给大家吃什么?总不能还吃挂面吧!”

挂面对现在的农村人来说,还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要是她家自己吃,连着吃一年她都吃不够,可连着给帮忙人吃三顿,就显得有些敷衍了。/微·趣^暁\说.王. .勉\费~悦~黩.

“午饭你不用担心,我出去办点事儿,回来我安排。嫂子你找人去园子摘几斤黄瓜回来,我要用。”

“那就交给你了哈。不然,我那两下子实在拿不出手。”

李春带好证件骑车来到房管局。

他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一些,本以为还要等一会儿陈建新,没想到老陈己经在门口翘首以盼了。

“不是说好十点,陈主任咋来的这么早?倒是显着我失礼了。”李春笑道。

陈建新摆摆手:“别那么客气,我也是刚到。证件都带来了吗?”

李春拍拍自己的挎包:“都准备好了。”

“那就好,正好老白也在,咱们赶紧进去。”

西十分钟后,两人笑呵呵离开房管局的时候,李春手里多了一本枣红色的《房屋所有权证》。

在里面,李春就把这本证件里里外外端详了好几遍,怎么看也看不够。

两世以来,这是他第一次自己花钱购买房产,整个过程都让他激动得心潮澎湃。′d′e/n*g¨y′a!n-k,a,n\.*c-o+m·

陈建新拍拍他的肩膀笑道:“差不多就行了哈,反正都是你的了,想看回家搂到被窝里好好看一宿。”

李春笑了笑,爱不释手的把证件装进包里。

“陈主任,这次真是谢谢你了,要不是今天我真的有事儿走不开,一定请你好好喝一杯。等我把这边的事儿办完,咱们回大石庙喝去。”

陈建新摇头好像拨浪鼓:“你可饶了我吧,我这人最怕的就是喝酒了。在外面应酬不喝不行,你小子就别添乱了。”

“少喝点儿,意思意思,聊表感谢。”李春说道。

“用不着,我酒量真的不行,其实你也不用感谢,你买下这座院子,也算是帮我大忙了。”

“小李啊,听老哥一句话,这座院子你可要好好利用起来,千万不要转手。”

“咱们镇上就那么屁大点地方,那座院子位置仅次于百货大楼,你要是转手卖掉,以后想买这么好的位置可就不容易了。”

陈建新眼光可不差,他知道那座院子位置好,未来很有价值。

不过,价值再高跟他也没关系。

他志在仕途,他只想解决掉这块儿烫手的山芋,解除后顾之忧,至于最后便宜了谁,他才不在乎呢。

李春点点头:“这个我当然清楚,不然也不会借钱买下它了。”

“行,你小子还有点儿魄力。”

“回去之后,尽快去街道登记电表水表和门牌号,然后还要去派出所备案登记,那座院子才正式属于你。”陈建新说道。

这年头街道办事处的业务面相当广泛,抄电表和水表,同样是由街道负责。

“我知道了,回去我马上办。陈主任,往后要是还有这种机会,你可要想着我呀!”

“呵呵,你小子野心还不小呢。你先办事儿吧,其他的,以后有机会再说。”

两人

就此别过,李春心花怒放,白铁摊子取回璇子,回去的路上一边骑车一边吹着口哨,感觉自行车都轻快了几分。

回到马家,院子里又多了一些人。

昨晚的凶神恶煞来了几个人,正在灵棚口跟刀子他们闲聊。

另外,马发两口子也来了。

放好自行车,李春把手洗干净,开始准备午饭,刘凤莲帮他打下手。

李春算了一下要留在这吃午饭的人数,让刘凤莲和了十斤面,自己烧一锅开水,把新做出来的璇子水煮消毒。

刘凤莲和好面团交给李春,问道:“李春兄弟,这是要做啥呀?这么多人,十斤面能够吃吗?”

李春笑了笑:“放心,只多不少。”

接下来李春的操作,颠覆了刘凤莲的三观。

只见李春往面盆里倒满了凉水,蹲在地上,两只手伸进面盆里,开始......洗面团儿。

“这......”

见她吃惊的样子,李春嘿嘿一笑道:“今天中午做一个凉皮,连饭带菜全都有了,省事儿又好吃。”

李春要做的就是陕西著名小吃,面筋凉皮儿。

这道饭菜结合的小吃,简首就是盛夏的最佳搭配,在后世,凉皮摊子随处可见,只要做的不是特别难吃,销量都相当可观。

在八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也不发达,在热河还见不到这道美味小吃。

不只是凉皮,很多后世的爆款小吃,现在都还见不到踪影。

真正出现,要等到九十年代末期,热河市的企业多数破产重组,下岗职工另谋生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才开始把外地的特色小吃引入热河。

现在这个时期,除了老家在陕西的热河人之外,九成九的本土居民都没吃过凉皮,更不知道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呱唧,呱唧~”

随着李春的揉洗,面团在他手中变换成各种形态,刘凤莲看着都觉得解压,也有些跃跃欲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