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处处有惊喜

天刚亮,陈锦南就起来锻炼了,出了一身汗,洗个澡,吃完早食就去作坊,家里能去的下人都去了,正在忙着洗土豆,削土豆皮,削好皮的土豆全都泡在水桶里,防止变黑。.零`点-看′书/ ·已?发?布*最^新~章\节*

陈锦南让人把削过皮的土豆放进自制的打浆机进料斗里,可是土豆太大,里面的滚轮咬不住,她只能让人把土豆剁成碎块,在放进去,加水,用手摇动打浆机,土豆浆液从出料口流出来,下面的木桶上盖一层细布进行过滤。

过滤出来的土豆渣子,单独放到另一个盆里,加水继续揉搓,把淀粉洗出来,在二次过滤,渣子加水继续揉搓,反复几次,最后揉搓到盆里的水比较清澈的时候,渣子里的淀粉也就全部洗出来了。

让淀粉浆液在桶里沉淀,把上面的清水倒掉,桶底剩下的就是淀粉,把淀粉挖出来,放在密筛里晾干,然后收集起来放在通风处储存,防止受潮。

大家跟着陈锦南一步一步的做,一遍过后,陈锦南看着他们做,有不对的地方她在从旁指导,这个制作方法很简单,基本大家一学就会。

现在最慢的环节出在削皮上,自己当时忽略了这个问题,她看这个大家都学会,就交代陈二,让他在作坊里看着,有事就去家里找她。

她回到家,拿出纸笔,画了一款简单的土豆削皮,让十三马上送到自己铁匠那里,一下就做个几十把出来,削皮虽然是个简单活,但是架不住量大,时间一长,拿个切菜刀削皮不但容易伤到手,就是人也受不住。·d+q·s-b¨o-o·k·.*c′o\m′

吃过午饭,休息了一会儿,等太阳不那么热了,叫上几个孩子,和自己一起水田里看种的二季稻子,几个下人把水稻田侍弄的很好,秧苗很壮实,果然是种地的好把式。

不但她关注着秧苗的生长状况,村里的其他也在关注,他们可盼望跟着县主种高产水稻,早日能吃上香喷喷白米饭,就跟地主家一样。

带着几个女儿绕着地边走边给他们讲一些有关种水稻的一些常识,水稻为什么要育苗,育苗比撒种有什么好处,稻田里还可以养鱼,养鱼有哪些好处。

几个孩子好奇,“娘,稻田里真的能养鱼吗?为什么村里人从来都没有在稻田里养过鱼呢?咱家的稻田娘为为什么没养鱼呢?”

陈锦南眉眼弯弯,果然是孩子,问题就是多。

“当然能养鱼了,娘什么时候骗过你们,村里人没有在稻田里养鱼,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稻田能养鱼。

至于咱家的稻田为什么没养鱼,那是因为咱家的稻田,娘是用来做试验田的,要和广大百姓种植的条件差不多呀,这样打出来的粮食,计算出来的数据才比较准确。”

“娘,你在给我们讲讲稻田养鱼的好处吧,刚刚没有听清楚。”

“好,娘就再给你们讲一遍.

首先,稻田养鱼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田多用,稻鱼双丰收,就不用在占地挖鱼塘养鱼。2?%零%{1点?*}看=?书o[? u首-_发-鱼养的好,不但可以自家吃,还可以拿去卖钱,有多了一笔收入。

鱼在稻田中游动觅食,能松土增氧,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其次,鱼的粪便就是很好的肥料,让稻田变得更加肥沃,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水稻生长。

此外,鱼类还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让他们不能鱼秧苗争抢养分,对于提高稻米的质量和产量有很大益处。”

“娘,你懂的可真多,娘是最棒的。”

“你们也可以很棒啊,多读书,多出去长点见识,遇到事情要多思多想,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母女两个就要往回走,看到一个孩子背着个背篓向她们走来,到跟前一看才知道,竟然是姚老二家的小女儿,姚梅儿。

她走到陈锦南母女几人跟前,怯生生的说道:“三婶,对不起,我叫错了,县主,几位小姐,我刚才从山上摘了一些红果,很是新鲜,你们要不要吃,就是有点酸。”

陈锦南不说话,几个女儿也不说话,她想了想,红果到底是什么东西,姚梅尔就从背篓里抓了一把,陈锦南一看,这不就是山楂吗?

“你这背篓里有多少,我买了。”陈锦南说道。

“县主要是喜欢吃,这些都送给你,不要钱,爹娘和大哥说,县主不计前嫌,能让我们在村里生活,还给我挣钱的活计,很是感激,我们家以后会好好干活,绝不给县主惹麻烦。”

这姚老二一家,自从分家后,确实挺安分的,这是浪子回头了。

“你要是不收钱,我可不要你的东西,这背篓就一起卖给我们吧,给你一两银子。”

“县主,这红果不值钱,山里满山都是,没人要的,您要给就给几个铜板吧。”

陈锦南在身上一摸,一个铜板都没带,她看向几个女儿,她们也摇头,表示自己也没带,在家带银子干啥。

这就有些尴尬,为了缓解尴尬,她说道:“你不是要铜板嘛,就把这些红果送到家去,给你拿铜板。” “好的,县主,我这就送家里去。”

几人一起回到家,问素梅这些红果值多少钱,素梅说,“主子,这红果不值钱,这半背篓估计能有个十斤,平时别人都一文钱3斤、5斤的收。”

“给她按1文钱2斤收。”

“梅儿,这两天,你再给我送10背篓过来,仍按1文钱2斤收。”

梅儿拿着钱,高高兴兴的走了,她要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爹娘。

陈锦南见几个女儿看着自己,“看着娘干啥,我脸上有花吗?”

“娘,红果那么酸,你买那么多做什么?要是娘喜欢吃,我们可以给娘去摘,何必要买呢。”

“娘自有用处,快来,娘给你们做糖葫芦吃。”

听到糖葫芦,大家眼睛都亮了,这不禁让她们想到,娘第一次给她们买回来糖葫芦时的样子,那滋味似乎还在口腔里蔓延。

“你还会做糖葫芦,那以后我们不是就有吃不完的糖葫芦?”

“,小馋猫,可别贪嘴,小心把你的牙酸倒了,到时候连豆腐都咬不动,哈哈哈~”

她让陈九削些竹签子待会要穿糖葫芦,然后带着几个女儿来到厨房,让她们把红果洗干净晾干,自己在锅里糖,清水和糖按照1:1的比例翻进锅里开始熬煮,她一边熬糖一遍给女儿讲解:

“先开中火把糖煮至融化,尽量减少翻动的次数,防止反沙,锅里开始冒泡泡转小火熬,不要翻动,熬煮至泡泡更加的细密,转最小火。

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用筷子沾一下糖液,放到冷水里泡一下,然后尝一下,如果还是黏软的就说明还不够火候,继续熬,继续试验,首到糖液刚刚发一点点的黄,再试一下,吃起来嘎嘣脆就可以了。”

陈九把削好的竹签送进来,帮忙一起穿,陈锦南赶紧把锅底的火用灰埋起来,保持余热,拿起穿好的糖葫芦,就在糖液均匀的给蘸上糖液,然后放到凉快的地方晾凉,糖葫芦就做好了。

数一数,做了不老少,给家里每人一串,然后让几个女儿给里正家、青萍家、桂英家各送去几串,给孩子们尝尝鲜,甜甜嘴,剩下的拿到作坊里,给大家分着吃。

她也拿起一串吃,酸酸甜甜,满满的成就感,都是儿时的味道。

这大山里都是宝,处处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