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种什么

第520章 种什么

王安平心里直摇头,这成本核算的门道,他们真是一点都没摸着边!

这可是村里的集体产业,盈亏自负,说到底,这钱袋子紧挨着每家每户的腰包。2?%零%{1点?*}看=?书o[? u首-_发-

怎么能把自家过日子的营生,当成国营单位那样大手大脚?国营单位亏损了,好歹有国家财政兜底。

村里这集体产业,名义上是“集体”,实际还不是大伙儿自己的?亏了本,国家能给你填窟窿吗?有这好事吗?

就拿这二十个人的用工来说,一天得花多少钱?就算工分只按最低的三毛钱算,二十个人一天就是六块钱。

再加上四个守夜的,每人三毛,又是一块二毛。这一天下来,光是人工就是七块二毛钱。

再看看眼下这菜价。

大白菜,当季的,正常也就卖个一两分钱一斤。

搞大棚当然不是冲着这些便宜货去的,图的就是反季节蔬菜,能卖个高价。

可这高价,又能高到哪儿去?就拿黄瓜打比方,能卖到七八分钱一斤就算不错了,顶破天也难超过一毛钱一斤。

也就是说,按一毛钱一斤的黄瓜算,一天得卖出整整七十二斤黄瓜,才能勉强覆盖掉那七块二毛钱的人工工资!

黄瓜的产量呢?这年月的黄瓜,其实单株产量和后世差别不算特别悬殊。

但受限于肥料、技术和管理,整体亩产肯定比不上未来。/%咸%(鱼[ˉ]看?书¥@ ·追?-+最@新!章′节2$折中一下,就算亩产三千斤。一毛钱一斤,一亩地能卖三百块钱。

可别忘了,黄瓜从育苗到拉秧,整个生长周期大概得一百天,差不多三个月。平均下来,一亩地每天产生的毛利润也就三块钱左右。

要是只雇一个人来管这一亩地,扣除他每天三毛钱的工分(种子钱、肥料钱这些先不算),那每天还能剩下两块七毛的利润。但这只是理想状态。

运输的钱呢?拖拉机突突突地跑,柴油不要钱烧吗?人工采摘呢?光靠一个人,一天能摘多少斤黄瓜?这都得往里搭钱。

王安平在心里飞快地盘算着,七扣八扣下来,一亩地每天能落到口袋里的纯利润,大概也就两块钱出头。

还有个关键点:这是村集体的产业!利润最终是要分到每家每户头上的。

试问一下,人均能分到多少?而且,建这大棚本身,难道不需要成本吗?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不过,平心而论,二十亩的大棚规模,在王安平看来确实还是小了点。

他预估着,搞得好,一个大棚一年能带来五百到七百块的纯收入。这可比死守着种地强太多了!

现在村里的水稻小麦,产量低得可怜。

亩产平均算下来,想突破四百斤都难。稻谷一百斤才卖八块钱。

四百斤就是三十二块。就算种两季水稻,加起来也不过七十四块钱的毛收入。

而大棚蔬菜的收入,稳稳当当是种地的七八倍!

听着王安平条理清晰、数据扎实的分析,王信的老脸一阵阵发烫,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ˉ5?¤4x看?书}x $?无¨`错±>内?容???

坐在上首的七太爷一直没说话,这时才不紧不慢地端起粗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放下杯子,脸上带着洞悉一切的笑意,慢悠悠地开了口:“安平这孩子说得在理。一个人管一亩地,是太‘奢侈’了。咱们村折腾这大棚,为的是啥?不就是想让全村老少爷们的日子都松快点,锅里能多点油星子?这大棚,可不是给哪一家一户修的‘摇钱树’。”

王信被七太爷这话一点,更是臊得慌,狠狠剜了王安平一眼——这小兔崽子,肚子里有这么多道道,怎么不早跟自己透个底?

这不是存心让自己在族人面前下不来台吗?他脸上强挤出笑容,掩饰着尴尬,清了清嗓子,对在场的族人们说:“那个……安平在这经济账上,确实比我这个老头子算得精。之前他也没跟我细说……这样吧,夜里的守卫,两个人足够了!日常管理的话,四个人也差不多能支应过来。要是遇到采摘或者特别忙的时候,再从村里临时抽调人手帮忙。”

“这选出来的四个人,首要条件就是手脚勤快、眼里有活!工分嘛……”王信说到这里,下意识地看向王安平,征询他的意见。

王安平微微蹙眉,略一沉吟,低声但清晰地建议:“十三个工分吧。这活儿跟地里磨‘洋工’不一样,浇水、锄

草、整枝、观察长势,哪样都不能耽误,也偷不得懒。二十亩地摊在四个人身上,想闲着是不可能的,比下地干活累多了。”

“十三个工分?这可是一个壮劳力干一天重体力活的最高工分了!是不是太高了?十个就差不多了吧?”王信觉得有点肉疼,试着压价。

“就十三个。这活儿担着责任,也费心神,值这个价。”王安平语气坚持。

王信见他说得笃定,又看看七太爷平静的脸色,只好点点头:“成,那就十三个。那守夜的呢?工分怎么定?”

“守夜相对轻松点,您看着定就行。十个或者七个工分都行。现在山里野猪也少了,主要提防点小偷小摸和人祸。下半夜可以让民兵巡逻队顺道多往这边转转,也能照应着点。”王安平给出了参考意见。

王信听了觉得可行:“那行,夜里就安排两个人守着。每天……嗯,给七个工分吧。”他顿了顿,目光在人群中扫视,习惯性地开始点名安排,“这人选嘛……我做主了。国安他爹算一个……”

“三爷爷,这恐怕不行。”王安平没等他说完,连忙出声打断。

王信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语气带着长辈的威严:“怎么不行?你大伯他腿脚是不利索,难道连守夜这点清闲活儿都干不了?”

“不是这个意思!”王安平赶紧解释,“要是别的季节,守夜确实不算累,坐着听听动静就行。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的,棚里的温度得维持住。特别是后半夜,温度掉得厉害的时候,得起来给炉子添柴烧火。这活儿,搬柴火、捅炉子、看火候,得来回走动折腾。国安哥他爹腿脚不方便,干这个太吃力了,万一磕着碰着,或是累着了,反倒不好。”

他顿了顿,补充道:“依我看,最好还是烧煤。弄个铁炉子,接上铁皮管子,利用水蒸气把热量送到棚子各个角落。咱们大棚中间不是砌了那个放炉子的简易台子吗?烧煤比烧柴火省事,温度也稳当,烟也小点。”

王信皱着眉头想了想,一摆手:“烧煤是好,可眼下条件有限。先这么定吧!他家小子多,几个半大小子有的是力气,让他们提前把柴火劈好码齐,送到棚子边上备着,不让他爹费劲搬就是了!就这么定了!”语气不容置疑。

王安平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反驳,只得点点头:“那行吧。不过冬天夜里确实冷,炉子该烧还是得烧。要不苗子冻坏了,损失更大。”

“嗯,是这个理儿。煤炭……我想办法。回头去邻镇矿上拉几拖拉机回来。烧柴火确实不行,烟熏火燎的,大棚里都是塑料布,万一蹦个火星子,太悬乎了!”王信也意识到了防火的重要性,采纳了王安平烧煤的建议。

接下来就是挑人的环节。

王信和王安平,加上几个族里有威望的老人,一番商议比较,最终从村里几十号妇女里,挑出了四个公认最麻利、最能吃苦耐劳的。

被点名的四个妇女,脸上瞬间绽开了惊喜的笑容,激动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一天十三个工分啊!这可是她们平时想都不敢想的高工分!村里的妇女劳力,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平均下来一天能挣五六个工分就算不错了。

在大棚里干,只要肯下力气,一年挣的工分绝对能超过一个壮劳力!

至于累?种菜再累,还能比顶着毒日头锄地、挑粪、抢收抢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