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紫极殿会客厅内洒下细碎的金斑。琅嬅斜倚在缠枝牡丹纹的软榻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隆起的小腹。
"娘娘,太医院的女医们到了。"掌事宫女轻手轻脚地通传。
琅嬅闻言立即支起身子,杏眸里漾起雀跃的光彩:"快请进来。"自打服了保胎丸,她就开始放飞自我又开始忙起来。弘历也拿他夫人没有办法只能全力支持。
十余名着青色官服的女医捧着各式木匣鱼贯而入。为首的陈医女打开鎏银檀木匣,取出一只玻璃制的奶瓶:"禀娘娘,这奶嘴是用南洋特区的橡胶所制,最是柔软不过。"
琅嬅接过这精巧物件,指尖轻触那淡褐色的奶嘴。忽而蹙起远山眉,取过案上蘸满朱砂的狼毫笔,在图纸上添了几道流畅的纹路:"此处要加个回气孔,否则孩子吸急了容易呛着。"
陈医女凑近细看,突然福至心灵:"就像茶壶盖上的气孔?"(我也不懂没有生过孩子网上这么说不知道真假,假的话你们告诉我我改哦)
"正是这个理。"琅嬅笑着将一缕散落的青丝别到耳后,"再让内务府在瓶底刻上刻度,好叫用的人把握水量。"说着忽然抚腹轻"呀"一声,惊得女医们慌忙上前。
却见皇后娘娘笑吟吟摆手:"无妨,是这小祖宗们踢本宫呢。"她垂眸对着腹部柔声道:"你们且安心,母后定让你们用上最好的物件。"
在琅嬅的指导下,太医院和工部联手,很快研制出了尿不湿、奶瓶、婴儿洗护用品等一系列新生儿必需品。最让琅嬅上心的是婴儿奶粉——她深知民间许多母亲奶水不足,穷苦人家又请不起奶娘。
"这奶粉配方要确保营养均衡,价格必须控制在百姓能承受的范围内。"琅嬅反复叮嘱商业部的官员。
朱雀大街上鞭炮震天。"皇家婴坊"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店门刚开,抱着婴孩的妇人就涌了进来。最显眼的货架上,青花瓷罐整齐排列,每个罐身都贴着工部盖印的价签:奶粉六十文。
穿粗布衣裳的农妇颤抖着手摸出荷包:"真...真是这个价?"得到肯定答复后,竟当场抱着孩子跪下朝皇宫方向磕头。店外柳絮纷飞,似一场迟来的春雪,轻轻覆在那些喜极而泣的面庞上。
王家村的王婆婆天没亮就等在店门口。她是个苦命人,早年守寡,拉扯着独子艰难度日。首到皇上办的纺织厂招工,她才有了一份稳定的活计。后来儿子进了机械厂,一家人的生活才渐渐有了起色。
"婆婆,这罐奶粉够小娃娃吃半个月。"店员耐心地教她冲泡方法,"水温要适中,太烫会破坏营养。"
王婆婆小心翼翼地抱着奶粉回家。她的儿媳身子弱,奶水不足,小孙子饿得整夜啼哭。试过借别家的奶水,可孩子就是不肯吃。
当温热的奶液流入孙儿口中,小家伙满足地咂着嘴,王婆婆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转身跪在供奉的帝后牌位前,虔诚地磕头:"愿皇上和娘娘长命百岁,福泽万民。"
像王婆婆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商业部的奏报显示,奶粉上市首月就售出上万罐。许多原本打算典当嫁妆请奶娘的普通家庭,现在都能轻松负担婴儿口粮。
琅嬅翻阅着各地呈报的新生儿喜讯,欣慰地对弘历说:"咱们的孩子们还没出生,就己经有这么多小伙伴了。"
弘历笑着握住她的手:"这都是你的功劳。等咱们的孩儿们出生,定要告诉他们,他们的母后是如何造福天下百姓的。"
在江南某个小镇,年轻的母亲抱着吃饱后安睡的婴儿,对邻居感慨:"这奶粉比请奶娘还方便,夜里孩子饿了随时都能冲。"
北方的军营里,一位将士收到家书,得知妻子用奶粉喂养新生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皇上体恤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人,连家里吃奶的娃娃都照顾到了。"
就连宫里的老嬷嬷都感叹:"老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回见皇家这般为百姓的柴米油盐操心。"
夕阳西下,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镀了一层金辉。琅嬅站在窗前,望着炊烟袅袅的京城,轻声呢喃:"愿天下婴孩,都能健康长大。"
愿第一辈子她伤害的那些孩子能投生到好人家。这几辈子她都努力的攒功德让柒柒把一些功德让阎王帮忙给了那些她伤害过的无辜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