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羊黄昏 作品

第179章,姚广孝的种姓制度

奉天殿内的烛火明明灭灭,将朱元璋脸上的神情映得忽明忽暗。¨微¨趣?暁?税*蛧· `唔¨错!内\容!

他看着跪在地上的朱标,听着儿子关于推行全民识字的宏愿,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深深的顾虑。

这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其中的艰难,远超常人想象啊……

“标儿,”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沉重,“你有这份心,为父很高兴。可你想过没有,推行识字,谈何容易啊!”

朱标抬起头,眼中满是不解:

“父皇,儿臣知道会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啊。师资、教材,儿臣都想过了,钱的问题父皇也有法子,就算再有其他的困难,也总能解决的。”

朱元璋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傻孩子,你想到的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困难。真正的难处,在于人心,在于那些把持着知识的门阀世家。”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眼色如同夜色一般阴沉,继续说道:

“你想想,这年头,知识都掌握在谁手里?是那些门阀世家!他们世代传承,靠着手中的知识垄断了仕途,垄断了话语权。识字,在他们眼里,那是一种权力,一种用来统治底层百姓的工具。你现在要把这种权力交给天下的泥腿子,那些豪门大族能答应吗?”

朱标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他之前确实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想着让百姓识字是好事,却忽略了这背后牵扯到的巨大利益格局。

“学阀氏族怎么可能让你推行扫盲嘛!”朱元璋加重了语气,“能认字就能读书,能读书就能考学,能考学就能当官,能当官就能抢到他们的位置,坏了他们几十年的安排!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来阻挠,明的暗的,软的硬的……”

说到这儿,朱元璋忽然转过头来:

“你只看到了读书识字对天下人的好处,可是你仔细想一想,我泱泱大国传承几千年,难道除了你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聪明人了吗?历朝历代,那些敢作敢为的帝王们面对外敌的时候,或许可以英勇无畏,但是面对这些名义上的自家人,他们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啊……”

朱标紧皱眉头看向朱元璋:

“爹……难道您也……”

朱元璋洒脱一笑:

“咱倒不是怕了他们,只是咱老朱本来就是个不识字的,幸而跟你娘学了点,用来对付朝政尚可,用来对付他们没啥用!而且……”

朱元璋看了看自己青筋暴起的双手,眼角流露出一丝罕见的落寞:

“咱老了啊……要是老天爷能够再给咱二三十年的时间,这种问题咱也不会留给你处理,只是……只怕十年,爹也不一定有了啊……”

听到这话,朱标鼻子一酸:

“父皇……父皇春秋鼎盛,请不要说这些……”

“怕什么?咱老朱家的人,在外人面前或许忌讳这些,但是在自家人面前不用!”

朱元璋摆了摆手:

“咱的身体咱自己有数!战场上受了那么多的伤,这会儿能活几年都是赚的!再说了,对付这些世家大族,就像是对付家里的蠹虫,只是咱一个人肯定办不到,但咱办不到还有你,你办不到还有阿雄,愚公移山,咱总是能做到的,只是……”

说到这儿,朱元璋深沉的看了一眼朱标:

“标儿,那真的会很累很累,很难很难啊……”

朱标喟然一叹,觉得父亲说的很对。,纨?本\鰰/戦! `醉?芯-璋?踕-更,新_快′

他想起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他们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可真到了触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一个个都变得无比贪婪和自私。

“可是父皇,”朱标咬了咬牙,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再难也得干啊!您看李家庄的百姓,他们识了字,日子过得多好。知道了朝廷的政策,就不会被里正糊弄;会算了账目,就不会被奸商欺骗。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儿臣就算拼了命,也要把它做成!再说了,小先生李明那边,也是我们的助力,大不了再请他出点主意对付那些恶心人的世家大族!”

朱元璋看着儿子坚毅的脸庞,心中不由得一阵欣慰。

这才是他朱元璋的儿子!

难怕什么?苦怕什么?都不怕!

有担当!有魄力!

而且,很聪明!

对付那些阴损无比的世家大族,同样阴损无比的李明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好!有你这句话,为父就放心了。”朱元璋点了点头,“不过,话虽如此,这事儿急不得,得从长计议。你说的对,咱们还有李明那小子呢,他鬼点子多,说不定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提到李明,朱元璋的眼睛忽然眯了起来。

等会,事情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想了片刻之后,朱元璋忽然幽幽地说道:

“标儿,你有没有发现,李明给我们启发的好多东西,都是用来对付

旧贵族学阀的?”

朱标愣了一下,仔细回想了起来。

李明提出的工学科举,打破了传统科举对儒家经典的垄断,让更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有了晋升的机会;他提倡的《农政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百姓种田,让知识不再是士大夫的专利;还有现在正在推行的国企、开海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旧贵族的经济基础。~3¨叶*屋_ !唔·错·内~容′

“是啊,”朱标感慨道,“李明真是个大才,他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一眼朱标,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在心里默默想着。

他忽然意识到,国家发展最大的阻碍之一,就是那些该死的贵族门阀!

他们就像附在国家身上的蛀虫,吸尽了下层的血,让国家无法真正强大起来。

可是,对付这些门阀,谈何容易啊!

官可以随便杀随便打压,但是士族门阀不一样!

朱元璋在心里默默念叨着:

他们传承百世,底蕴比咱们朱家还厚!你看现在,要动一些沿海经商的世家都那么难,要是想动所有的士族门阀,那就更不可能了!

这可是千百年来没人能做到的事情啊!多少英雄豪杰,都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汉武帝算厉害吧,照样拿那些地方豪强没办法;唐太宗文治武功,天下第一,也只能通过科举慢慢削弱门阀的势力。

朱元璋知道,这件事情急不得,必须徐徐图之。

就像熬一锅老汤,得慢慢炖,火候到了,自然就烂了。

就在朱元璋和朱标在奉天殿内商议着国家大事的时候,千里之外的草原上,却传来了阵阵喊杀声。

朱棣骑着他的乌骓马,手持长枪,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他的身后,是一群嗷嗷叫的大明士兵,他们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士气正旺。

“杀啊!给我追!别让一个鞑子跑了!”

朱棣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兴奋和激动。

这已经是他这次出征以来的第五次大胜了。

有了千里眼这种神器的加持,之前困难无比的追击战,现在简直成了孩童的游戏一般!

十几里外,他就能看到敌方的动向,这让本就擅长排兵布阵的朱棣更是如虎添翼!

残元的势力被他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彻底崩溃了。

可是就在再度杀了几十个跑得慢的鞑子之后,朱棣忽然收手了。

“停!都停手!不要再追了!”

远处的喊杀声渐渐平息,只余下马蹄踏碎土块的余响。

朱棣勒住乌骓马,长枪斜指地面,枪尖挑起的黄沙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他身后的张成催马近前,甲胄上的铜钉在夜色中闪着细碎的光,脸上满是不解:

“殿下,此时正是绞杀这些北元残余的好时机啊!”

张成的声音带着战场厮杀后的沙哑,“前军已撕开他们的左翼,再追十里便能包抄其主力,一旦失去这机会,咱们又要等好几个月方能再战,为何不追了?”

朱棣翻身下马,靴底踩在地上发出哒哒哒的声响。

他伸手拍了拍乌骓马汗湿的脖颈,忽然低笑出声,笑声在空旷的草原上显得格外清晰:

“张成啊,你打仗是把好手,可这草原上的门道,还得细细琢磨。”

他抬起头,望着残元败兵逃窜的方向,那里只剩下几点模糊的火把,

“咱们追杀?不过是撵着他们跑罢了。这些鞑子骑术精熟,丢了辎重便像草原上的黄羊,跑起来连狼都追不上。咱们累死累活追着他们喝风,能歼敌多少?不过是伤其皮毛罢了。”

张成皱眉:“可放他们回去,岂不是养虎为患?”

“养虎?”朱棣转过身,月光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侧脸,眼神里带着一丝狡黠,

“你当他们是猛虎?如今的残元,不过是一群断了爪牙的狼,内斗不休,外无后援。咱们追得紧了,他们反倒能抱团求生;咱们松一松,他们自己便会为了草场、牛羊斗得你死我活。”

他顿了顿,指节敲了敲腰间的佩刀,“与其辛辛苦苦追着他们跑,不如等他们自己崩溃——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法子。”

崩溃?

北元各个部落之间虽然有内斗,但他们都这么过了十几年了,也没见他们有什么崩溃的迹象啊?

看到张成这一副模样,朱棣呵呵一笑:

“行了傻小子,你打好你的仗就好,这些事不用你关心!我早就有安排了!”

张成似懂非懂地挠了挠头。

他知道这位殿下向来心思深沉,尤其得了那“千里眼”的助力后,更是算百战百胜!

或许,这便是大将与偏将的差别吧。

朱棣不再多言,只挥手道:

“传令下去,就地扎营,休整三日。让弟兄们好生歇息,顺便……把那些缴

获的牛羊分下去,好好犒劳一番。”

千里之外的北庭草原深处,一顶绣着狼头图腾的帐篷内,烛火摇曳。

姚广孝身着灰色僧袍,盘膝坐在毡毯上,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三国演义》,正摇头晃脑地讲着书。

围坐在他身边的,是残元部落的头领马哈拉和几个面色黝黑的牧民,他们身上的羊皮袄散发着浓重的膻味,眼神里却带着几分茫然的虔诚。

“诸位啊,这书上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姚广孝拖长了音调,手指点着书页,“可这分合之间,靠的是什么?是忠义二字啊!”

他抬眼扫过众人,见马哈拉似懂非懂地点头,便继续道:“就说这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为何能名垂青史?因为他忠义!忠义之人,才有福报,死后方能升入极乐,下辈子投个好胎啊!”

马哈拉身旁的老牧民嘀咕了一句:

“咱们这辈子给大明杀得妻离子散,苦得很,下辈子能好过些不?”

姚广孝闻言,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身体前倾了几分:

“这就要说到因果了。你们知道吗?当年元朝定下人分四等,把汉人当成最低等的南人,可如今呢?”

他故意顿了顿,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才慢悠悠地抛出“妙论”:

“这世道变啦!元朝失了天下,失了天命,如今是大明的天下,大明的天命!天都是大明的了,这人分四等也得反过来——汉人才是最高等的,你们北元人啊,咳咳,如今可是最低等的末等!”

帐篷里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马哈拉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姚先生,你这是何意?咱们北元祖上可是横扫天下的大元!”

“祖上风光有何用?”姚广孝放下书,双手合十,语气却带着几分戏谑,“如今你们被大明追得满草原跑,牛羊被抢,帐篷被烧,这便是因果报应啊!当年你们的祖上把汉人当南人欺压,如今汉人得了天下,自然要把你们当成末等。按照佛门的说法,这叫轮回!”

他见马哈拉气得青筋直跳,却又不敢发作,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温和起来:

“不过呢,这末等也不是没救。佛经里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们想不想下辈子脱离末等,投生为最高等的汉人?”

“想!怎么不想?”几个年轻牧民脱口而出。

“那就对了!”姚广孝一拍大腿,“办法很简单——只要你们这辈子好好吃苦,对汉人忠义,不反抗大明,多积德行善,下辈子便能投生为汉人,享受富贵荣华!”

他拿起《三国演义》,指着关羽的画像。

“你们看这关二爷,生前吃了不少苦,死后却被万世敬仰,成了神!你们若学他的忠义,不再违逆和大明的约定,抢掠大明的百姓,这辈子受的苦,下一世便能全补回来,说不定还能当个汉人的大官呢!”